中秋節的情與詩(圖)

作者:梅媛 發表:2023-09-23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馬遠《對月圖》
馬遠〈對月圖〉,描寫李白「月下獨酌」詩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天正是闔家團聚,品餅賞月,享受天倫之樂的美好時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異鄉的遊子們心中便升起無限的遐想與思親之情,因此,自古以來,思親之情便成為文人墨客們吟詠的主題,月亮與情思構成了他們筆下一首首婉約的詩詞……

團圓的節日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一書;直至唐朝初年,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

黃曆八月十五這天恰逢三秋之半,故稱「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因這個節日在八月,故又稱「八月節」、「八月會」;又因有祈求團圓的企盼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來進行,所以又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敬天謝神的內涵

在傳統的中秋習俗裡,祭祀是這天的重要活動之一,這是對於秋天豐收的喜悅和感恩。

由於中華文明是神傳文化,敬天畏神是其核心,因而在古代,天子要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個陰陽向長的時刻,沐浴齋戒,並前往國都南郊舉行「朝日禮」,北郊舉行「夕月禮」。天子敬慎祭祀月神,向天下百姓傳遞了敬天、敬神、謝天、謝神的精神,以及君民的倫理,因而,中秋節拜月的民俗,其實是承傳了這種神傳文化的內涵。

只不過到了近代,每當中秋時節,月亮升起,人們便將月餅、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聊,共賞明月,歡度佳節,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

吃月餅紀念起義成功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關於月餅的起源有許多版本,流傳最廣的說法乃是元末明初時,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獻計一策,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月餅中,分送給各路革命軍,好讓消息傳遞出去。爾後起義成功,朱元璋為紀念此舉,便要大家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時吃月餅,這也就成了中秋吃月餅習俗的由來。

寄語中秋思親人

我國歌史上關於詠月的詩作,多得數不勝數,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生的「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情感、思念遠方的親人,比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晏殊的〈中秋月〉,以及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詠月經典之作。

張九齡當年在離開家鄉時,因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遂寫下這首〈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詩中處處不離明月,把明月寫得既柔情又纏綿,起句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因意境雄渾遠大、朗朗上口,還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晏殊的〈中秋月〉:「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一般說來,中秋節這天的月亮通常會格外明亮美麗,但是在晏殊的眼中,卻覆蓋了一層秋霜,獨自一人在外的他,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和家人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賞月,於是他藉由嫦娥仙子在清冷月宮中的自怨自艾,委婉的將自己惆悵與孤獨的情感表達出來。

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描寫的則是思婦秋夜懷思在遠方邊疆的良人,希望早日戰役結束,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的情意。

珍惜守護傳統精神

拜月、賞月、詠月、吃月餅這些中秋節習俗及活動,是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才匯流而成的,溯本追源,我們才明白,敬天謝神才是中秋精神的源頭,但願後人戒慎守護,讓中華兒女得到神的護祐,綿延不絕。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 榮譽會員:每位 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 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