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万国来朝图》局部,前为太和门,后为太和殿。(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今天来谈谈汉语词汇中的“国事”与“国是”。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两个同音词,应该意思相同,但“国事”与“国是”的意义,实际上并不相同。
“国是”一词,《大宋宣和遗事・元集》中有载:“先帝继之,两遭帘帷变更,国是未定。”其实,“国是”一词的使用,较早出现在南朝范晔《后汉书》。
《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后汉书》中的“共定国是”,后来演变为“共商国是”。
在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大陆词典中,一般将“国是”简单解释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然而,“国是”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
笔者查阅古籍资料后发现,《说文解字》里讲“是,直也。从日、正”;“正,是也”;“直,正见也”。原来“是”的字形,上面是“日”,太阳、光明,下面是“正”字的变形,而且在语义上“是” 、“正”、“直”三字可互相解释。
所以有学者认为“是”的原意就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走”会意为“正确”,“是”也因此有类似追随、方向的含义,比如“唯某某马首是瞻”、“唯才是举”,也进一步由此引申出指向其含义、分类、解释的用法。另外“是”的下面是“正”字,因此“正是”在古文中也有 “匡正、引导”之意。比如《诗经》中的“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知道了“是”的原意,那么“国是”的含义就明晰了:佛家讲正见,一个国家其实也需要正见,因此“是,直也”“直,正见也”,“国是”就是国家所必需的正见。笔者认为,“国是”就是:国家在最根本的原则性大是大非问题上,是走向光明或黑暗,是回归正统还是堕落变异,是信仰神还是跟魔走,是正是邪等等所必需的正见。
现在大陆一些词语解释上认为“国是”只是相对重大的国事,“国是”的概念包含在“国事”中。
对这一点,笔者并不认同。笔者认为,在古文中“国是”与“国事”是不能混淆的,例如光绪帝戊戌变法时颁布“定国是诏”中的“是”就不能写成“事”,就连中共自己开个什么会,也要假惺惺的说“共商国是”。
笔者认为,国事只是国家具体的事务;政治只是一些政治人物为了得到、保住或分享权力、利益,为了谁上台、下台、掌权而产生的争斗、合作等一系列事件,特别是到了历史后期,其中很多手段都是不光彩的,因此,在神明的眼中,政治背离了一切正的,是肮脏的;而国是则是国家根本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决定着国家前途命运,未来是光明或黑暗,关系着这一个国家,甚至是涉及更多国家的众生的未来前程与整个生命,其含义远远超出了国事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