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灵岩诗(图)

发表:2014-07-15 09: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灵岩山寺

灵岩山位于苏州城西西南方十五公里木渎古镇,因为以前其山多石,犹如灵芝状,故山名灵岩。相传吴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在灵岩山建馆娃宫与越国美女西施在此寻欢作乐。东晋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因闻佛法,舍宅为寺,是为灵岩道场之开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问,西域梵僧智积来寺开山,武帝赐匾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宋初改为秀峰禅院,绍兴年间赐匾额显亲崇报寺。明洪初年,赐匾额报国永祚禅寺。明永乐十年重新修缮,明弘治年间被毁。清顺治六年,寺僧重新修建。清康熙十四年布政使慕天颜重建大殿,咸丰十年毁于兵火。清宣统二年,真达和尚接任住持,至民国十五年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名崇报寺。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登临灵岩山,写下了许多描述灵岩山兴衰历史的诗句。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讥讽时弊而著称,他曾呼吁“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要求诗歌要言之有物,解决民生疾苦。白居易写有《题灵岩寺》一诗:

  娃宫屧廊今已倾,砚池香径又欲平。
  二三月时但草绿,几百年来空月明。
  使君虽老颇多思,携觞领妓处处行。
  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
  直至当时到今日,中间歌吹又无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曾到灵岩山游玩,等他到灵岩山时,灵岩山所存的馆娃宫、响屧廊等遗迹已荡然无存,只留下残垣废瓦,而砚池、采香径等遗迹也面临被摧毁的危险。诗人到灵岩山时正值青草发芽的初春时节,看到山上一片绿绿油油的景象,诗人发出无限感慨,昔日吴王娱乐之宫殿,如今只剩下一片荒凉,只有那千年轮回不息的月亮还依然映照这个历经沧桑的古迹。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年事已高,他登灵岩山时,随身还跟随许多的艺妓,诗人站在灵岩山顶,想着物是而人非,不禁惆怅满怀,就命随行歌女弹奏了一曲哀婉的乐曲。听着悲凉的曲子,诗人又遥想起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在此歌舞作乐。自吴王之后一直到现在,山上一直凄清冷寂,诗人为此深感世事的无常和时过境迁的无奈。

元代文人周伯奇登临灵岩山时对灵排岩山的历史兴废也发出许多感慨,并写下了《灵岩山》一诗:

  丹梯百尺到松林,连抱庭杉岁月深。
  永巷廊虚曾响展,荒岗台古不闻琴。
  娥眉倾国悲生乐,尾相谈空后视今。
  山下良田川似箭,一曲那得老云岑。

诗人将灵岩山的台阶形象地称之为丹梯,诗人登上这一层层的台阶进入茂密的松林之中,看着那些可以合抱的杉树,诗人顿时感觉到灵岩山历史的悠久。到了山顶,诗人走在鸣屎廊想起古人往事而不再,曾经的古琴台到如今也成了一个荒岗,再也听不到丝竹之声了。本来诗人想着这些物是人非的往事,心境应该是悲凉的,可是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西施误国而导致吴王灭亡的往事生发开去,认为吴国灭亡后,灵岩山由一个声色之所一变而成为佛门清净之地,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诗人由此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然后,诗人放眼眺望山下良田万顷,流水似箭,不禁志得意满,引吭高歌,连天上寂寞无声的白云也为之振奋。

灵岩山的美丽传说太多了,以至于历朝历代都有人来写诗歌颂。明代著名风流才子唐寅在科举失败之后曾多次到灵岩山游玩散心。他游赏灵岩山后写有《登灵岩》一诗:

  山鬼踉跄佛殿荒,老僧指点说吴王。
  银瓶化去余宫井,柿叶飞来满屧廊。

明代是佛教比较黯淡的时期,佛教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而风雨飘摇。唐寅作为一名佛教徒,登临灵岩山,一方面是为了消愁解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朝山礼佛,净化自己的心灵。诗人本来希望到灵岩山能够消解心头的烦闷,却不曾想到了山上却失望更大。灵岩古寺如今却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唯有幽魂自去来。在这荒凉的佛寺中,诗人竟然有幸遇到了一位年老多病的僧人,并在僧人的引领下参观了吴王遗迹,听老僧讲述着吴王当年住灵岩山时的故事。诗人想着前尘影事,浮想联翩,吴王昔时寻欢作乐之所到如今只剩下了馆娃宫和吴王井,当年的响屧廊也被枯叶所铺满,令人感觉更加悲凉。

唐寅这首诗歌借灵岩山古今变迁的历史兴废,不仅是感叹佛寺的不幸,也是在感叹自己遭遇的坎坷,同时也是对朝政黑暗的无情抨击。

文征明(1470——1559年),江苏长洲人,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初学欧阳询,后学黄庭坚、赵孟俯,一生勤画不辍,到八十几岁,仍书写非常端正的楷书,90岁时,为朋友的母亲书写墓志铭,写完安然而逝,是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画画家勤于用功的典型。

作为一代文人,文征明曾登临灵岩山,写下了《灵岩绝顶望太湖》一诗:

  灵岩山正当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
  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
  闲论往事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
  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

灵岩山与太湖摇摇相望,太湖有南北两座小岛,由太湖将小岛分开。诗人站在灵岩山上,即可清楚看到距灵岩山不远的胥口镇,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岛之间的太湖。诗人在落日时分看这太湖,更加引发了丰富的遐想。诗人认为灵岩两个小岛就像漂浮在湖面上的螺蛳,欲作吞吐之状,这时见到帆船和小鸟也因飞行渐远而消失在视野之中。站在山顶,再来谈论古人往事,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即使谈起也永远说不完。再也见不到高人的登高而招,一呼百应的令人振奋的情景了。诗人想着历史往事,仿佛置身太湖边沿,觉得滔滔的太湖之水令人恐惧,又仿佛觉得整个太湖都处于模糊之中。

诗人由登灵岩山而引发悠远遐思,既描写了灵岩之景和太湖的旖旎风光,诗人仿佛也因此置身于仙境之中。

明代文人顾炎武也曾游历灵岩山,写下了《重登灵岩》一诗:

  重来绝岩一攀援,怀堵崔巍起暮烟。
  山鼪生猱游佛地,堂空龙象散诸天。
  芟林果熟红椒后,入定僧归白鹤前。
  莫问江南身世事。残金兵火一凄然。

从这首诗歌的标题我们就知道,顾炎武已不是第一次来灵岩山了。所以他在诗歌中写道“重来绝岩一攀援” ,诗人顾炎武到灵岩山时可能正值雨后,山间也因山势巍峨而云雾缭绕。由于人烟稀少,灵岩山显得分外静谧,时时还可以看到鞋猱之类的动物在山间游动。到了寺院之中,也是一片萧条景象,各个殿堂里都空空如也,僧人也都也因战乱而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寺院。诗人于是想,要是等到各种果子都成熟的秋收季节,入定的僧人能够回到佛寺之中过正常的宗教生活,那该有多好。诗人由此发出感慨,劝人不要再去提起江南的令人伤心的战乱之事,这都是由于金代末年诸侯屯兵,战乱频仍而使得寺院化为灰烬。

灵岩山因为人杰地灵,不仅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前去朝拜,就连清代康熙和乾隆二帝也多次造访灵岩山,并写下了登临灵岩山的诗句。

康熙皇帝曾多次登临灵岩山,写有《登灵岩》:

  霏微灵雨散春烟,按辔逍遥陟翠巅。
  香水通流明若鉴,琴台列石势如拳。
  诸峰尽在青萝外,万井全依彩仗前。
  闻是吴宫花草地,空余钟磬梵王筵。

康熙皇帝在阴雨连绵的春季骑马游历灵岩山,看到树叶上的雨滴晶莹剔透,仿佛如镜。琴台之上的怪石罗列,如同伸出的拳头。许多山峰云集在琴台四周,而不远处可清晰见到当年吴王之井。当年的吴宫声色娱乐之所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梵音缭绕,宫殿庄严的佛门净土。由此,康熙皇帝生发感慨,想到风景秀丽的灵岩山从吴王的淫宫一变而成佛门道场,不禁心生欢喜。

这首诗既是康熙皇帝对灵岩山风景的赞美,也是对灵岩山成为佛门净土的欢愉情感的流露。

乾隆皇帝也曾多次登临灵岩山,分别写下了《驻驿灵岩》、《再幸灵岩》和《三幸灵岩》等诗作。这里选择《驻驿灵岩》一诗略作分析。诗云:

  塔影遥瞻碧汉中,梵王宫侧旧离宫。
  观民展义因时切,石栈云林有路通。
  竹籁萧萧喧处静,梅花漠漠白边红。
  太湖万顷轩窗下,坐辨洞庭西与东。

此诗描写了乾隆皇帝驻驿灵岩的所见所感。第一句描写的是他还未到灵岩山的时候就远远地看到了灵岩宝塔矗立云端,于是想到了昔日的吴王宫殿到佛门道场的历史变迁。吴王往昔的繁华都不再,只留下了一些传说IEt闻,作为一代帝王,乾隆皇帝此次来灵岩山是为了体察民情因为登山路通畅,心情也为之豁然开朗。竹叶萧萧之声使环境加静谧,路旁边的梅花盛开得分外妖娆。从山顶远观太湖仿佛就在山下,坐在山顶的石阶上,不由得心游万仞,禁不住暗自思虑洞庭湖的东西方位。

从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描写灵岩山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既有对灵岩山秀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借景抒情,表达对人世无常,繁华不再的叹息,还有的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灵岩山成为佛教胜地的赞叹之情。读这些不同时期文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灵岩山沧桑变化的历史,而且会对风景秀丽的灵岩山产生向往之情。



来源:家国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会员
donate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