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城南8公里处,归昌乡郯庙村,一棵遒劲古槐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株植于明朝的古树,历经400余年风雨,树干因雷击而中空。古树连同树下的土台,是郯子庙现存的遗迹之一。据乡人回忆,建于此处的郯子庙原有大殿三间,殿内供奉郯子、孔子、老子三圣像,像上高悬木质横匾一块,上刻“其超一也”。匾额落款时间民国四年,意在赞颂郯子超凡,位列圣贤,和孔子、老子是一样的。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也是孔子的老师。然而他被后世所称颂的,并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仁孝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山东孝老爱亲文化研究中心总顾问杨洪彬说。走近神秘的古郯国,故城犹存残缺城墙遗址,有关郯子的传说更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陈少梅《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
鹿乳奉亲——国君亲民励志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元代郭居敬辑录《二十四孝》,第六个典故“鹿乳奉亲”,寥寥数笔勾勒出郯子至孝的形象。
这一传说有很多不同版本,后人的润色各有千秋。大意是,春秋时期有位叫郯子的人,极为孝顺。郯子年迈的父母同时染上了一种眼疾,以致双目失明。他奔走各地为双亲求医问药,但两位老人的眼睛却始终不见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郯子得到了名医的一个药方,但需要珍贵的野鹿乳做药引,他决定拼力一试。
为了获得鹿乳,郯子绞尽脑汁,终于想出装扮成鹿的办法。他从猎人那里买来鹿皮,风餐露宿,赶到野鹿出没的深山老林等待时机。不知过了多少日夜,才成功地挤到新鲜鹿乳。
一次取乳的过程中,郯子突然发现猎人正瞄准自己,显然是把他当成了真鹿。他慌忙掀开鹿皮站了起来,将取乳为双亲治病的实情告诉了猎人,才得幸免。猎人们感佩郯子的孝顺,将他护送出山林。
杨洪彬教授多年搜集资料,他所述说的故事,结局显得更为亲民和励志:郯子在为父母治疗眼疾时,身为郯国国君,而他最后获得的鹿乳来自猎人的馈赠——猎人被国君的孝心所打动,从自家养的母鹿那里挤奶给郯子。
郯子父母的眼睛被鹿乳医好,他向猎人道谢,猎人只说:“用不着谢,您只需把国家治理好就行了。”郯子从此更加勤政为民。
百鸟名官——“鸟官”效法自然
与众所周知的齐国、鲁国不同,郯国是春秋乱世中的东夷小国,史籍记录不多,因而显得更为神秘。
在郯城县城北,“郯国故城”的西墙和北墙有遗迹可考。墙基宽40米,顶部宽15米,残墙高4米。这座珍贵的古城址,对于研究山东地区东夷古国史和秦汉时期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至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春秋时期,郯国为鲁国的附属国。据郯城县史志工作者介绍,由于早期郯国国君与鲁国等中原大国交往较少,乏善可陈,故少有事迹记入诸如鲁国的《春秋》等史书。直到鲁襄公七年,郯子朝鲁,郯国与鲁国的外交才作为鲁国的重要事件,首次记入国史。
鲁昭公十七年,郯子再次到鲁国拜访,受到昭公的盛情款待,留下一段佳话。
今天的人们称“鸟人”,含戏谑嘲讽之意,但在古代,确实有“鸟官”存在。郯子在鲁国的一番高论,证明了古人效法自然,以鸟名划分官员司职的一段历史。
鲁昭公宴请郯子席间,大家谈起前代掌故。因为鲁国所封之地为古帝王少皞之墟,郯国人又正好是少皞后裔,鲁卿叔孙昭子就问郯子:“少皞氏得天下时,用鸟来命名各部官员,是什么原因呢?”
郯子回答他:“少皞氏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
“古代帝王当立,便有祥瑞之物出现:黄帝时出现云瑞,所以用云来纪事,命名百官;炎帝神农氏时出现火瑞,所以用火来纪事,命名百官;共工氏时出现水瑞,所以用水来纪事,命名百官;太皞伏羲氏时出现龙瑞,所以用龙来纪事,命名百官。我的远祖少皞氏得天下时,凤凰正好飞来,所以用鸟纪事,命名百官。”
不同官员对应不同鸟名,郯子一一列举。如凤鸟氏,负责掌管历法;玄鸟氏负责确立春分、秋分时辰;伯劳氏负责确立夏至、冬至时辰;其他像青鸟氏、丹鸟氏,负责确立立春、立秋的时辰。还有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鷞鸠氏、鹘鸠氏,分别担任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事之职。之所以用“五鸠”命名,取意为能鸠集人民也。还有五雉、九扈等职事,分别主管工程、器用、度量衡、农事、教化等事责。自从颛顼高阳氏以来,开始就事命官,之所以会这样,是不再有祥瑞出现的缘故。
满座宾客听后,都为郯子渊博的学识所折服。
郯子所提到的祖先少皞氏,名鸷,己姓,相传是黄帝的长子。他出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北),建都于曲阜,是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少皞后裔中包括炎族的首领,周武王统治时期实行“分封制”,他们便被分封到炎地,称炎国。炎,古音亦读tan。杨洪彬教授认为,这里凤文化盛行,用百鸟命名百官,是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
1990年以来,考古学者在郯国故城内采集到大宗以陶器为主的遗物,在春秋战国和汉代的各类器皿中,一件凤鸟纹半瓦当印证了古代郯国人崇鸟的习俗。
取道东夷——圣人无常师
正是郯子这场有关官礼制度的解说,引来了勤学好问的孔子。
鲁昭公十七年,当时孔子年方27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认为周王朝和鲁国的官僚机构臃肿而渎职。《左氏春秋传•昭公十七年》载:“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他来到郯国,向郯子请教“少皞之国”的官制建置等方面的学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于郯”。
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这句即出于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名为《学于郯子》,讲的也是这个故事。“问官”这个与郯国有关的历史典故,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
孔子“问官”之后,不久就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创制了古代官制,但由于现在天子身边的人才流失和制度的破坏,有关古代官制的学问都保存在四方的蛮夷小国了。这话很对。”《论语》中还有一段记载,孔子曾经认为东夷不同于南、北、西“三方”,有“仁贵之化”,注重礼仪。所以,他要带弟子子路到东夷居住。
孔子周游列国时,也曾到郯国。后人为纪念孔子来郯,称其所登山峰为孔望山,峰顶石楼为望海楼,还有纪念孔子问郯子的问官台。明代海州刺史张峰在考证孔望山的由来时写道:“孔子问官于郯子,曾经登山望海,世传其崇山峻岭为孔望山。”
从后世的评价来看,郯子的贤能不及孔子,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郯子对“礼”的见解和对“孝”的践行,给孔子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启发。《论语》中有很多关于“礼”和“孝”的论述,先贤的言行为孔子创立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参照。
郯子塑像
郯子逝世后,后人建起了郯子墓、郯子庙、问官祠等,历代重修,供人凭吊。郯子墓位于郯子花园北侧,即郯城县归昌乡郯庙村北约1公里,高峰头镇西曹村西南200米处,又名郯子林。墓地具有一定规模,后又经捐树再造,历经沧桑。
1976年,该墓封土被挖平,下挖两米多深,发现铁汁浇灌的棺椁,无法打开,仅在靠近棺椁处挖出青砖、铜镜、石人等物。现仅存一块向北倾斜的石碑,立于清乾隆年间。
来源:大众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