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弹指”有多快?
形容时光短暂时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其实这里的“指”就是手指,“弹指”就是捻弹手指作声的意思。佛家常用“弹指”来比喻时光的短暂。 “弹指”也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僧祗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另外,“弹指”,也就是捻弹手指作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招唤、敬礼、祝咒等。如智文句:“弹指者,随喜也。”《吉藏义疏》则说:“弹指者,表觉悟众生。”这个手势后来也被中华文化所吸收。难怪武侠小说里也有“弹指神功”的武林绝学,现在看来,这门功夫还颇有些禅意。
37、头颅为何又被称作“首级”?它和军队的奖励制度有关吗?
“首级”中的“首”是象形字,本义就是头,这在金文字形的“首”字上体现得很明显:最上面是头发和头皮,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代表面部。可为什么人头又被称作首级呢这与古代的军级制度有关。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无非是为了建功立业、封侯拜将。而战场上能够表明战绩的方式之一,就是割取敌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以便于战后清点记功。先秦时期,曾以割敌人左耳计数报功。这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例子。如《左传·宣公二年》中记载的一场战事:“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一次就割掉了一百来人的耳朵。
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商鞅确立了一套新的军级制度,以取敌人头颅的数目作为评定爵位的基础。新制度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头颅,士兵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也就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级。因为一“首”对应一“级”,因此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头颅称为首级了。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对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照当时的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获得两个敌人首级,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他做奴隶的妻子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如果父亲战死沙场,他的功劳可以由儿子继承。这无异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大大提高了秦军的士气。 但这种规定也有弊端,在战场上为了首级而自相残杀的例子也有不少。据出土文献记载,在秦军攻打邢丘时,士兵甲斩获了敌人的一个首级。士兵乙看到后图谋不轨,企图杀死甲将首级据为已有,却被士兵丙发现,将乙捉拿归案。到了后世,这种情况更是多见,有些士兵为求封赏,甚至滥杀无辜百姓,而谎报战功。到北宋时,名将狄青所辖的将士数百人,为求封赏竟互相残杀,差一点酿成大祸。狄青处理此事之后,上书皇帝陈述了首级制度的种种弊端,并建议予以废除。自此之后,首级制度就销声匿迹了,但首级这个词却保留到了今天。
38、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
人们常把额前垂留的头发叫做“刘海”,各式各样的刘海是千变万化的发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说,额前的头发之所以被称为“刘海”,与神仙刘海有关。相传古时有位仙童叫刘海,在民间传说中,他的额前总是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显得童稚、可爱。后代画师所画的仙童肖像常以刘海为样。在著名的民俗画《刘海戏金蟾》中,他额前垂发,骑在蟾背上,手舞一串铜钱,显得天真活泼。此后,小孩或妇女额前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古时的刘海一般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男子是通常没有刘海的。 当然,关于“刘海”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刘海原本是“留孩”,即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发。古代女孩15岁时便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举行表示成年的冠礼。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大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指的就是老人(黄发)小孩(垂髫)都非常快乐。不过男女孩童所留头发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有的女子待到成年以后,为了让自己的发型更好看,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保持着留孩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刘海。到了唐代,民间产生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基本相同,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不太雅观,故书面文字就常把它写作刘海。
39、“时髦”一词和头发有关吗?
现在,“时髦”一词的意思是新颖别致、紧趋时尚,或者是衣着、思想、行为举止时尚、大胆、前卫。甚至有人以穿着稀奇古怪,异于常人为时髦。其实,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时髦”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比如魏晋时期谈玄论道的风流雅士,以服用“五石散”为风尚,即使造成皮肤焦灼而不得不穿旧衣,也得赶这个时髦。时髦一词是在清末时才逐渐转为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意思的。如《孽海花》中曾提及一个少年“穿了一身很时髦的衣帽,面貌清腴,气象华贵”。在更长的历史时间里,时髦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当代的俊杰。《后汉书·顺帝纪赞》就记有“孝顺初立,时髦允集”之语,《旧唐书》也说“朕初临万邦,思弘大化,务擢非次,招纳时髦”,其中的时髦都是时代英杰的意思,这个意思直到近代还有使用的。那么,为什么将英才称为“时髦”呢?这与头发有关吗?髦”确与头发有关,它的一个意思就是指额前垂至眉毛的发式,这种发式是小孩特有的。古时小孩剪完胎毛后,便任由头发生长,并将头发分垂两边至眉,叫做“两髦”。因为髦是孩童的发型,所以小孩子亦称为童髦、髦子、髦稚。但时髦一词中的髦却不是指这种发型,而是指马颈上的长毛。这处长毛是马的皮毛中最与众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说“士中之俊,犹毛中之髦”,因此将才俊称为时髦。类似的词语还有髦俊、髦士、髦秀、髦英等,以称呼杰出之士。
40、为什么称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
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部佩戴物为冠、冕、弁、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纱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这种帽子的形状是顶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为方形,并粘有乌纱。它的样式十分特别,以至被一些人视为“服妖”。除了刘休仁制作的乌纱帽,当时还有许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书·礼仪志》记载:“宋齐之间,天子宴私,着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长耳。”可见当时的天子戴的是白纱帽,其他人戴乌纱帽,帽子或者像卷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两个长长的“耳朵”。 隋朝统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以后,乌纱帽就风行天下了。当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爱乌纱帽。为了显示出官职的大小,不同等级的官员还会在帽子上挂不同数目的玉饰。一品官挂九块玉饰,二品挂八块,三品挂七块,四品挂六块,五品挂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到了唐代,幞头是最常见的头部佩戴品,但乌纱帽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唐书·舆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可见当时的乌纱帽既是一种公服,又是一种常服。此外,民间还有赠送乌纱帽的习惯,李白的《答友人赠乌纱帽》说:“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到了宋代,大小官员都着幞头上朝。一开始,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用藤草编成内里,外面罩上漆纱。后来索性不用藤草,专衬木骨,这样显得更加平整美观。这种幞头与后世的官帽——乌纱帽——已经十分相似了。据说,宋太祖赵匡胤还对这种官帽的样式进行了改革。原来在上朝议事的时候,一些大臣喜欢交头接耳,使得大殿里十分嘈杂。于是宋太祖规定,帽子的两边必须各加一根一尺多长的铁翅。这样一来,大臣们想要说悄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不小心把帽子碰掉了可就丢人了,由此大殿的纪律好了很多。由此看来,现代影视作品中皇帝临朝时秩序井然、庄严肃静的场面也不完全可信,至少赵匡胤就在整顿朝议纪律上动了不少脑筋,这大概是因为下面的文武大臣中很多都是与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无组织纪律惯了吧。
◎中华趣味文化大合集(1):趣味文化5则:在公堂为何只打屁股?(组图)
◎中华趣味文化大合集(2):趣味文化10则:三姑六婆是些甚么人?(图)
◎中华趣味文化大合集(3):趣味文化10则:为何骂人都说“不要脸”(组图)
◎中华趣味文化大合集(4):趣味文化10则:说大话为什么不是“吹猪”?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