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医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药的治病保健功效更是受到了肯定,那么你了解中药吗?爱美网小编分享健康知识,为你全方位剖析中药,让你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让你知道中药的性能与功效,快来学习,吃对中药,身体更健康!
中医治疗疾病,除了必须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中草药的性能,才能正确作用于临床。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药品种众多,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例如大黄可以治疗便秘,紫苏可以治疗感冒,黄耆可以治疗气虚,蒲公英可以治疗痈疖、疔疮等,不同的病症就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药来治疗。
四性:寒、热、温、凉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人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
如果生了痈疮、疔疖、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可以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一般来说,寒凉 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四性 属性 作用 代表药材
温 阳 祛寒补虚 红枣、黄耆、当归、川芎
热 祛寒、消除寒证 肉桂
寒 阴 清热解暑 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
凉 降火、减轻热症 菊花、西洋参、罗汉果
平 开胃、强壮补虚 枸杞、芝麻、芡实、银耳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
另外,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 同之点。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
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五味(作用、代表药材、注意事项)
辛:发散、行气或润养等发汗、行气与某些补养的药物,如薄荷、川芎、茴香、肉桂等 食用过多容易耗气伤津,导致便秘、火气大
甘:滋补、和中或缓急,滋补性及调和药性,如五倍子、五味紫、山楂等食用过多容易损伤筋骨,感冒者不宜食用 。
酸:收敛、固涩、止汗、止渴,带有酸味的药物,如人参、甘草、红枣、黄耆等,食用过多容易伤齿、发胖。上腹闷涨、糖尿病患者宜少食用。
苦:泻火、燥湿、通泄、下降,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作用的药物,如黄连、白果、杏仁、大黄等,食用过多易导致消化不良。有胃病、便秘、口干舌燥、干咳体热者不宜多服。
咸:软坚、散结或泻下,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如芒硝、草决明、茴香等,食用过多易使血压升高、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风者忌食过量 。
来源:爱美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