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良忆,生长于台北,目前定居荷兰,写作、翻译、阅读和烹饪是生活重心。喜欢逛传统市集,偏好慢步调的旅行;不旅行时,爱在家附近散步。本专栏有她的全球行脚,以及在欧洲的乐活记事。
巴黎的美感无所不在,包括市集上农产的配色与排列,养成了人们对食材的尊重,以及对时尚的品味。 摄影/韩良忆
早已数不清究竟造访过巴黎多少次,虽然不像在那儿念过书或工作过的朋友那样,老爱情意绵绵地说“回”巴黎,而不是“去”巴黎,然而每当我和别人聊起在巴黎的点点滴滴,却也常常会感受到一股冲动,恨不得立刻动身再赴斯地。
巴黎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了我?说来也好玩,最主要的竟然不是博物馆里的世界文化瑰宝、塞纳河畔宜人的风光,更不是精品店的潮流时装、限量手袋,而是摆在街头或广场上的传统生鲜农产市集。
其实,不只是在巴黎,不管在台湾或海外,不论到哪个陌生的大城小镇,只要有传统市集,我都一定设法抽出时间上菜场,就算不买什么菜,逛逛、看看也好。这当然跟我是个爱吃鬼这件事脱不了关系,此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只有在市集,身为旅人或游客的我,可以亲身体会到异地的庶民气味,窥见当地日常生活的鳞爪,偶尔心头甚且会涌现“生活在他方”的错觉,竟以为自己也是当地居民了。这种确切而踏实的生活感,是在风景名胜、博物馆、名牌店乃至百货公司都找不到的。
巴黎人上市集采买很重“地域性”,不会远征他地,这种忠于邻里的购物习惯,造就巴黎市区处处有市集。 摄影/韩良忆
巴黎市集亦然。在这里,与你产生互动的,是克勤克俭、天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便得出门摆摊的市井小民,他们面对的顾客诚然有像你这样的巴黎过客,更多的却是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就是巴黎市民,而这些市民跟你一样,规规矩矩地在摊前大排长龙,这时你或会觉得,谁说巴黎人傲慢、不守秩序?这会儿大夥儿不全乖乖地排队,没有人露出不耐烦的表情,因为大家都明白,美食要靠好食材,而好食材是值得等待的。
当好不容易轮到你的时候,小贩虽然只能从你这个生面孔的手上赚到几文薄利,却往往不像精品店员那样用势利的眼光打量着你,如果你敢发问,从食材叫什么名字、该怎么挑怎么煮,他们都有问必答,不会因为你只是“游客”而不理不睬──当然啦,前提是你的法文得够好,或者对方的英文、中文还行,不过,后者的机率不大就是了。
是以,这几年只要到巴黎,倘若时间有限,仅能匆匆伫留个两三天,我铁塔可以不爬,罗浮宫可以过门而不入,市集却是非逛不可。可以说,一直要到我在市集上与巴黎人摩肩接踵时,才终于感觉到自己终究来到那较不“观光”、属于寻常市民的巴黎!
我所熟悉的几处巴黎市集,多半是历年来在那儿租屋居游时,住所附近的传统市场。好比说,我如果住第六区,最远步行到隔邻的拉丁区买菜,住玛黑时,就近到巴士底广场附近,我可不会挽着菜篮,搭着地铁上菜场,按照我一位久居巴黎朋友的说法,那样,“很不巴黎”。
这位朋友告诉我,巴黎人上市集采买很重“地域性”,他们习惯在住家一带采买日常食品,少有人会拉着菜篮车横越半个巴黎,只为买一袋洋葱、两条鱼或三块牛排,那些在家附近的菜市就有了,何况光顾卖菜的皮耶、贩鱼的萨伊德已经很多年,大夥都是熟人了,去买个菜还可顺便跟老朋友聊个天,交换一下食材资讯和邻里动态,如此浓浓的人情味,千金难买,大夥何必舍近求远?
这样忠于邻里的购物习惯,也造就巴黎市区几乎处处有市集,除了周一市场公休日外,天天都可以买到新鲜的蔬果鱼肉,久居台湾的人可能会说这没什么了不起,到了欧洲会发觉,周日有市集真是功德一件,因为即使在繁华、观光业发达如巴黎,大多数商店在星期天安息日都不营业,餐厅也未必开门,这时农产市集便成了爱逛爱吃的游客的好去处。何况,到市场走上一圈,观察一下最常见、价钱也最经济的食材是什么,它们十之八九是当令的农产,待会儿进餐厅,就点这些食材烹饪的菜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