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全球热卖的iPod来说,硬体的制造供应仅占整体利润的20%,其他附加价值来自附加在硬体上的软体,包括应用程式、使用界面、服务平台、系统设计、内容提供及品牌通路等。再以机器人为例,各种机器人硬体大致类似,制造也不是问题,其主要差别在于它有多少智慧?有何功能?这些也多靠软体提供。
又如全球最快速的电脑伺服器,其硬体先在台湾生产制造,运到美国灌上软体后,才变成价值连城的超级电脑。如果说硬体设备是电脑的"躯体",软体就是它的"灵魂",经由软体赋予智慧,才能创造出产品真正的功能和价值。
这里所谓的"软体",并不仅止于大家常想到的电脑程式,还包括了整合系统概念合、提供应用服务、设计品牌、以及各种形式的内容及智权。台湾产业因多为代工生产,对产品的应用及设计往往不深入了解;且由于水平分工很细,厂商多专注个别元件,缺少高层次系统整合能力,因此软体便成了台湾较不重视也不擅长的项目。
目前台湾软体产业的发展,与电子半导体等硬体制造产业比起来,相去甚远。不但规模小,发展缓慢,在人才、研发及投资也十分不足,因此需要有全新的政策思维和策略,才能改变现状。
首先,台湾可以借重既有硬体产业的优势,来带动软体的应用和发展。实力雄厚的电子资讯厂商,若能积极结盟或合并软体公司,快速提升软体能力,就可延展自己在价值链上的深度。
例如,近年来联发科和宏达电都大幅增强软体能力,由硬体电路设计制造,升级为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及服务(Solution & Services),因而能成功在新兴市场抢占一席之地。日前在国际会议中,印度软体大厂Infosys总裁莫席(Mr. Murthy)就告诉我,他十分羡慕台湾有深厚的硬体产业能与软体搭配,也希望将来有机会进一步与台湾合作,创造综效。
其次,台湾许多以制造为主的厂商,可以经由软体的加强,导入"软性制造"的概念,提升制程效率和精准度。而传统产业更可以加强产品设计、包装,结合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及创意,创造差异化,提升附加价值,拓展新市场机会。
此外,台湾过去几年在政府M-Taiwan计画推动下,已建立了不错的资通讯基础环境,包括宽频网路的普及、台北无线城市、WiMAX试验区等,都可以做为发展居家照护、远距医疗、智慧交通、社区节能和网路学习等新型服务的基础平台,也是结合制造与服务、带动软硬合体新经济的利基。
当然,经济转型必须靠政府的政策引领与支持。与硬体产业截然不同的是,软体产业往往不需庞大的土地,也不会带动大型建厂投资,反而着重在研发、人才、设计、智权及行销的投入,因此产业指标的订定、产业环境的提供、效益的衡量、奖励的项目内容等,均需重新修改拟定。而强化软体研发及产业发展、鼓励高风险投资及创业等,也都需要政府的特别重视与支持。
此外,我们须从教育着手,调整各级学校课程及教材,大幅加强软体人才的培育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唯有改变"重硬体、轻软体"的观念,才能真正提升整体社会及产业水准,迈向高附加价值、软硬合体的新经济。(作者是工研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