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9-05 21:28:01作者:狐眉儿
抛开气候适应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不谈,在不存在先入为主等心理接受能力问题的前提下,回答这样的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参阅各种所谓的指标数据,而是提取典型活生生的具体个例稍加比量。
道理简单直截,要想审视你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生存状态,扭头看看左邻右里、同事同学,比照出的结论一定再直观不过。
L和H都是我的朋友,关系属于泛闺蜜概念含盖的一类。一个在香港,一个在北京。
L本是内地人。当年外派到香港工作期间,与上司阿G哥对上了眼,日久生情。一个未婚,一个没嫁,不出一年俩人便顺利步入婚姻殿堂。
阿G哥全家都已移民海外,祖屋也被父兄变卖,到人家国家去做了投资。虽然大学毕业后工作也有几年了,但积攒下来的积蓄加上家人给的钱,也还是不够买房子的。
L作为内地单亲家庭里两个孩子中的妹妹,更是没有可能带给这个小家庭一份象样的嫁妆。不但没有嫁妆,由于L属于内地公司公派过港的工作人员,违反了在港工作期间不准结婚的死规定,一结婚就失了业。
好在都是年轻人,天性乐观,蜜月俩人还是跑到泰国去玩了半个多月。不久L又怀了孕,俩人为了不分开,决定L怀孕生子都不回老家。
说起刚结婚那段日子,L总是一副唐僧刚从妖精洞里获救的表情。
起初,他们不得不在深圳租了套房子安家,第一个孩子就在那套租屋里诞生了。阿G哥每天深圳-香港,香港-深圳地跑路上班。
这样的日子过了整整两年,阿G哥终于申请到了香港的居屋,一家三口由此才有了自己的家。
再回头来看看H姐的经历。
经人介绍,H姐认识了在北京某国家机关工作的Z哥。Z哥生得高大威猛,虽然年龄差不多,但从外型上,Z哥要比阿G哥上镜好几倍。
俩人恋爱三个月就火线结婚了。双方家都在北京,婚礼当时办得相当排场,连带蜜月旅行,足折腾了俩多月。
Z哥父母家在北京有套三室一厅100多平米的住房,作为独生子,婚后他带着妻子一起住在了父母家里。
当时没有再买房子,不是因为家里没钱,而是Z哥单位有消息,估计他能赶上公家分房的末班车。
果然,不出三年,当H的儿子能满地跑了,他们家就以很少的个人出资比例,分到了一套地理位置还算不错的两居室旧楼房。
和公婆住在一起的日子,H生活起居确实都省心不少,孩子基本上有老人帮忙带,工作也没有耽误过。但三代人天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时日长了,总要生出些许摩擦。尤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H与自己的婆婆意见很难一致。
熬到孩子可以送幼儿园了,H姐他们交了一笔两万多元的赞助费,把儿子送进了一所双语教学的幼儿园。
花钱重新装修了那套65平米的房子后,他们一家三口很快搬了进去。还有,属于这个小家庭的一辆捷达车是H姐的父母出资买的。
又过了两年,香港的L家通过省吃简用,加上阿G哥的全部积蓄,他们终于供完了居屋的全部房款。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私有房产。
北京H姐家呢?本身房子、车子就都没用贷款,除了应付孩子每月一千多元的幼儿园费,就是应付儿子买各种各样的高档吃穿玩花消。甚至孩子刚满五岁,他们就给他买了钢琴请了家教。
香港的L拿到了身份,还忙里偷闲,又生了个孩子。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眼看着自己丈夫一天到晚起早贪黑赚钱养家,她当然心疼又着急,所以决定要重新出去工作。
从老家接来母亲帮忙,俩孩子又都上了幼儿园,政府还减免了费用,L走出家门的后顾之忧小了很多。
现在,L家作为比较典型的香港普通市民,一家5口,三个大人两个孩子,住在已经购买了的40平米居屋里。
夫妇二人上班一个月固定收入3万港币左右,其中1万用来支付理财型保险,剩下的除了生活还要存起来。就这样,多少年不怎么买衣服和高档化妆品的L,也开始有余钱打扮自己了。
北京H姐家,俩大人带一个孩子,丈夫Z哥仍在原单位上班,一步步熬啊,离真正的领导位子还不知有多远。虽然死工资并不高,好在几乎什么都能公费报销,实际需要自己花钱的地方少之又少。
H姐这么多年始终在一家集团公司里做行政工作,终于忍无可忍,决定下海自己开公司。由于家庭资金都用在新公司上了,所以她家一直也没换过房子、车子。不过,三口人住在六十多平米的两室一厅里,也不算太局促。
对比他们两家的生活环境,室内空间上肯定是北京的H姐家要宽敞很多,而香港的L家显然非常拥挤;但是香港的居屋社区环境很好,密度虽然大,但花园、运动场 一应俱全,楼里的公用面积也整理得明亮干净,不象H姐家的北京老式楼房,小区里基本没有象样的休闲设施和公共绿地,就连楼道里也阴暗肮脏得让人难以下脚。
眼下,北京房价一路飚升,H姐深悔当年只知存钱,没有早点买套大房子,现在新公司一时半会想赢利还没什么希望,孩子上学又要用钱,她家暂时恐怕无法改善居住条件了。
而L的老公阿G哥总在感叹,这些年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搭在这个小家上了,自己念了一半的MBA也半途而废,怎么都没能修成正果。
(看到有许多人在这篇文章后面跟评议论,很想再补充说两句。
眉儿写这篇文章初衷,在启发年轻的朋友们深入思考,正所谓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看到别人的真实生活实例后,能静下来仔细想想,究竟生活在象北京和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里意义何在?
两个城市一国两制,当然方方面面社会条件都有很大差异,有眼睛的人都看得见。但撇开这些客观因素,L和H的生活在两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个城市中,生活着许多和他们情况类似的人。
还有,近来随着北京房价一再攀升,有不少言论在讲,香港的住房福利值得我们北京学习,然而具体如何学,学什么,怎样才能解决年轻人成家立业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能做点深层次的思考,不要一味纠缠在两个城市本就存在的社会客观条件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