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曾掌控着浙江本土金融半壁江山、在2002年因导演“健力宝收购案”而成就当年度“国内10大并购事件”之一、有“浙江惟一金融控股集团”之称的浙江国信控股集团,其“金融体系”已分崩离析。
浙江国信控股集团(下简称浙江国信)旗下两家子公司———浙江国信典当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国信拍卖行有限公司的国有股权,将于下月中旬在浙江产权交易所“打包”拍卖。
这是浙江国信继转让期货、证券等牌照后,再次易手旗下金融资产。
根据浙江产权交易所发布的相关公告,注册资本分别为2700万元、300万元的国信典当和国信拍卖,将拍卖各自77.78%的国有股份。由于两家公司系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人员、场地、费用尚未明确划分,因此出让方要求受让方同时受让两公司的股权,合计起拍参考价为2706万元。
这意味着,浙江国信所拥有的典当牌照行将易主。浙江国信由浙江省政府在2000年8月批准成立,旗下主要金融企业包括浙江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金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新华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浙江国信典当行和拍卖行等,并拥有浙江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是浙江惟一的金融控股集团。其中金通证券、国信典当和国信拍卖在浙江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头企业,新华期货则是该省首家期货公司。
“但目前,除信托外,浙江国信的期货、证券等金融牌照已被悉数瓜分。”昨天,金通证券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浙江国信的‘金融控股平台’概念已不复存在。”
今年7月31日,新华期货的100%国有股权以2120万元的价格被拍卖给了由3家义乌企业组成的竞买团队;在此之前的5月份,浙江最大的券商金通证券94.35%股权被中信证券收购,随后的7月下旬,中信又将金通的剩余股权揽入怀中。时间再往前推:2004年8月,由浙江商业银行重组而来的浙商银行开业,原在浙江商业银行中占股15%、并在重组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一度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浙江国信仅持股3.95%,位列第12位。“浙江国信走到这一步,与其近年来出现的经营和历史遗留问题不无关系。”金通证券人士认为。自成立以来,浙江国信便波折不断:2002年1月,曾任浙江国信董事长的陈文宪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2004年8月,陈的前任王钟麓也因受贿和滥用职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2004年,浙江国信又被曝存在14亿元表外委托理财,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裁陈帆因此落马。
在上述背景下,浙江省政府决定对浙江国信进行重组,并最终在2004年10月安排了省属国有独资企业———浙江能源集团接盘。但对能源集团来说,它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截至2003年底,浙江国信账面总资产112.62亿元,总负债94.8亿元,净资产10.09亿元,不良资产损失合计2.57亿元。
“从浙江国信近段时间动作来看,无金融企业管理经验的能源集团显然无意继续持有前者庞大的金融资产,希望通过转手,既偿还一部分债务,又弥补在重组过程中的巨大投入。”金通证券人士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