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事咱日后再议,今天只说房价的事。房价的事中央政府越来越急,为什么急?急于百姓的抱怨声“频率”一日高于一日、“频幅”越来越宽,逐步演变成对政府的“怒气”。就说今年两会上,再说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代表委员、记者的议案、提案和提问,无不涉及到月月疯涨的房价问题。事儿闹腾到这份上,房价就不再只是个价格问题,也不再只是个一般的经济现象,而渐成为敏感的政治问题。
急、急、急!自要推出急就章式的救急措施,最新的救急措施是上周央行决定提高房贷利率。据说这个办法主要是为了抑制楼市的投机成分。此举对炒楼者多少会起点抑制作用,这一点大致不必怀疑。问题是,提高房贷利率负面影响也不小,就说那些个本来就靠东挪西凑再加贷款方能买房的消费者可就苦了。他(她)们中的不少人不得不考虑推迟买房,而越是推迟买房的,日后越是买不起房。这又是一种恶性循环。为什么?下文有解,至于那些个炒楼“大户”,你提高点房贷利率算什么,他权当楼市里下了场“毛毛雨”。
整个神州大地,数上海的房价涨得最疯。既然房价已经演变为“政治”,上海所受的“政治压力”自然最大。于是,乘着央行出台“加息”举措,上海立马跟进,出台了配套举措若干。可是,一周来,上海的房价还是一片涨声。
提高房贷利率用的是利率杠杆,本质上属于市场调控手段而非行政调控手段。经济学家们及整个社会舆论不是一直呼吁政府多用市场手段调控楼市价格吗,咋就人家真用起了利率杠杆,你鲁宁之类又学“乌鸦嘴”哇哇乱叫,胡诌什么“此举作用有限”。
事情没有如此简单。不妨从两个层面分析房价还要涨的缘由。
先从正常供求关系出发--从宏观视角切题,大的原因有三:其一,城镇建房用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少地价必高;其二,城市化进程拉动,而进程本身少说要延续几十年甚至更长;其三,多少存在着买楼投资和炒楼投机因素--这后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属人们正常的逐利行为,不构成违法,自然也就无可指斥。
以上三个原因,构成现今楼市基本的供求关系是需求大于供给。按经济学原理--其实只须生活常识,房价自然要涨,且年复一年地见涨。但涨幅当与人们收入的增幅大致相当或前者略高于后者,目前的突出问题是拉动房价疯涨的还有大量非“市场因素”。择其重要,主要是“地方行政因素”。这就需要再从行政层面剖析地方政府如何拉动房价疯涨。
其一,地方政府一手掌控土地供应的阀门,就像住家的水嘴,为了节约用水把水嘴开得很小,人为造成供地紧张(可有了保护土地乃基本国策的“庇护”,这样做还特冠冕堂皇);其二,打着公平、公开和市场化之旗号,行高价卖地之实。其三,地方政府通过公开竞标卖地已经大赚一把不算,还要再向楼盘开发商收取大量名目繁多的“附加费”、“城市建设基金”和“公建配套费”。前两项直接入地方政府的口袋,后一项则由诸如邮电、电信和“水、电、煤气”之类的官办公共服务供应商收你没商量。就这三条,你说地方政府急吗?
其实,这费那费,没一项有可收取的法理依据。咱们纳税人已经向政府纳过税,政府凭什么再额外收费?至于民商官商都是商,原本都得通过服务才能立足市场,你在新建小区设邮箱、通邮路什么的,照说都是你扩大服务份额的前道投资,又凭什么动楼盘开发商的脑筋--还不是行政垄断闹的!法治缺席,行政权力必然越界进入市场。如今的开发商也聪明,这费那费的,想收就收罢,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此反复循环,房价咋能不疯涨?
篇幅所限,话头只能打住。要使中央急地方也急并不难,难的是地方政府从市场中“断奶”很困难。政府欲平抑房价办法其实也多多,惟独痛下决心从市场中抽身的勇气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