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庙子沟文化遗址之谜

发表:2002-04-06 16:1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新风乡的庙子沟遗址,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掘面积最大、遗迹保存最完整、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遗址。它不仅是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保护单位,为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基础,而它突然消失的文明更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兴趣。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5日消息,这处距今约5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是于1985年10月发现的,经过考古工作者3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一个几经沧桑、淹没于地下五千余年的原始村落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经发掘的村南遗址第一地点,约近三万平方米,共揭露出房址51座,灰坑、窖穴132个,墓葬43座,出土及复原各类陶器700余件,其他比较完整的石器、玉器、骨角器、蚌器和装饰品达千余件,反映了一种以原始锄耕农业为基础,渔猎经济占一定比重的经济形态。

  从遗址中出土的房子、窖穴的规模与分布和出土物的放置情况以及房址内出土人骨的性别、年龄比较分析来看,当时的居民很可能是以一两座房子和周围的窖穴组成一个生活单元,各自拥有一整套生产和生活用具。种种迹象表明,当时远离黄河流域的内蒙古高原地区的社会组织已跨入了以家庭为主体的对偶婚制下的氏族家庭阶段。

  尽管庙子沟遗址呈现出的是一个相对富足的文明,然而考古工作者却观察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在此未发现任何墓地,而是利用居住址内的窖穴、灶坑和居住面来埋葬死者。房子附近的长方形坑内常有多人合葬、双人合葬及儿童与成人合葬的现象。有些埋葬坑中,人骨的排列较为有序,例如一座合葬墓中整齐排列着4个成年人的尸骨,他们头顶部有一横向侧卧的少年,一个成年女性的胸腹部还有一具带有玉佩的幼童的尸骨。另外许多埋葬则显得草率而杂乱。如有座墓葬中就是在两具人骨之上又横向交叉叠压了一具人骨,这具人骨的足部又有一具团曲过甚的尸骨。在房址的居住面积和袋形窖穴中,常有成年人的尸骨随意弃置,儿童的尸骨则常葬在灶坑内或附近的居住面上。

  据负责庙子沟遗址挖掘工作的内蒙古文化考古研究所魏坚所长介绍,这样的尸骨放置方式,显然不属于正常埋葬,而这种不把死者埋入墓地并在遗址中有大量遗物的现象似乎告诉我们这处遗址极有可能是在一场突发性灾难中毁于一旦的。对于当时的居民来讲,能使一个聚落毁灭的原因不外乎几种:是部落间的野蛮掠夺战争?是自然界的地震、火山喷发?还是火灾、水灾?抑或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浩劫?

  据魏所长推测,根据当时的地质情况,地震、火山爆发缺乏明显证据;而遗迹单位内并未见有淤泥土,庙子沟遗址处在海拔1370余米的高山坡上,水灾可能也是不存在的;出土的人骨材料上未见明显的砍杀痕迹,说明部落战争可能性很小。因而最有可能的便是瘟疫。我们可以想象,当肆虐的瘟疫突然袭来时,这个曾经充满生机的原始部落先草草地埋葬了第一批死者,而当瘟疫更为猖獗时,埋葬已不可能,人们自顾不暇,许多人就地倒毙,其余生者还来不及带走任何器具,便匆匆逃离了家园。可怕的瘟疫使远古的先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而这种失落的文明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弥足珍贵的资料。

  穿过时间的隧道,我们仿佛看到,勤劳的庙子沟先民在原始村落的坡前台地上开荒耕种;妇女们从沟里取来清澈的泉水制陶、烧饭;孩子们戏耍于聚落的房子之间;男子们则出没于坡上茂密的丛林中捕杀野兽,荡舟于黄旗海水面捕捞鱼虾。然而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一个在与自然界生存搏斗中创造出来的灿烂的远古文明却永久地消失了。它的突然灭亡将成为一个永远的谜,留待世人去细细解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会员
donate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