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一位日本留學生的日記。(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提到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唐朝絕對榜上有名。它不僅疆域廣闊、經濟繁榮,更是世界公認的文化高峰。但唐朝真正讓後人震驚的,並不僅是它的富庶與威武,
而是它對外來文明的包容、對思想文化的開放,這一切,竟然透過一位日本留學生的日記,得到了最生動的證明。
神秘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公元804年,一位名叫圓仁的日本僧人,懷著求取佛法的渴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他在中國長達9年的旅程,被詳細記錄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這部日記中。
這本日記不是什麼虛構小說,而是真實記錄了唐朝末年社會的種種景象。
記述了838∼847年唐代社會狀況的旅行記。原書久佚,有多種抄本傳世,現存最早抄本為日本京都東寺觀智院藏本。最早刊本為1907年日本國書刊行會排印本,此後又有多種印本。
中國1936年出石印本。還有英、法、德、日等文字的譯本。
圓仁(794∼864),俗姓壬生氏,日本天臺宗高僧。838年隨遣唐使入唐,曾到揚州、五臺山、長安等地,求法巡禮,學習法華顯教和真言密教,歷時9年又7月。死後獲日本清和天皇賜予慈覺大師謚號。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共4卷,約8萬字。
第1卷述西渡入唐、揚州開元寺受學、經山東北上準備西行情況;
第2卷述由山東經河北至五臺山的情況;
第3卷述在五臺山受學及西去長安情況;
第4卷述會昌滅佛及離開長安歸國情況。
全書記述作者9年間歷經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等地區的見聞,涉及唐代社會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及中日關係等各方面,諸如關於唐代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地方行政、驛站交通、公文書簡、風俗禮儀、地方糧價、佛教宗派、寺院法規、規模及經費開支、會昌滅佛等等,都有重要記述。
內容豐富,文筆生動,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日本學者稱本書為「東洋學界至寶」。它與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馬可.波羅行記》一起,有「東方三大旅行記」之稱,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
多民族共處 信仰自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圓仁筆下的唐朝,竟是一個極其開放、自由,甚至在某些層面比現代社會還要「大膽」的世界。
圓仁記錄道,在長安街頭,隨處可見來自西域、波斯、印度,甚至更遠地方的商人與使節。
他們穿著奇裝異服,講著各種語言,信仰各自的宗教,卻能安然自處,互不干擾。
在長安,佛寺、道觀、祆教(拜火教)寺院、景教(基督教)堂並存,市民可以自由進出。
圓仁甚至在某些地方參加過波斯人的節慶活動,見證了異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繁華盛景。
唐朝政府不僅不壓制外來文化,反而鼓勵知識與技藝的交流。
這種胸懷,放眼今日世界,也堪稱奇蹟。
女性地位之高 超乎想像
圓仁在日記中反覆提到唐朝女性的地位:
她們不僅可以自由出門,經商買賣,甚至可以穿著男裝騎馬。
在某些市集、驛站,女性開設的商鋪並不稀奇。
上層社會的女子更能詩詞歌賦,擅長音律,社交活動頻繁,毫不拘謹。
圓仁大為震驚:
相比於當時日本極為嚴苛的女性禮法,唐朝婦女的開放和自由,簡直是另一個世界。
唐朝啟示了真正的盛世,不是疆域多大,不是軍隊多強,而是心胸有多寬,世界有多大。(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文化自信的高峰
圓仁的記錄還透露出一個細節:
唐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著深刻的自信。
外來學者、僧侶來到中國學習,不僅受歡迎,還能進入官方機構求學,甚至參與科舉考試。
唐朝人認為:只要認同中原文化,不論膚色、種族,皆可成為「中國人」。
這種海納百川的氣度,使得唐朝成為了當時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帝國」。
然而,繁華終將散去……
令人唏噓的是,
當圓仁離開中國時,正值唐朝已經隱隱出現了衰敗的徵兆: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民變四起。
開放與包容,最終也無法挽救權力腐敗與民心離散。
繁華如夢,盛世如煙。
圓仁帶著滿懷驚嘆與感傷回到日本,
而他的日記,則成了後人窺探盛唐光輝的一面鏡子。
真正的強大 源自內心的自信
唐朝的開放,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而是建立在強大文化自信之上的從容與包容。
相比之下,當代中共國嘴上高喊「民族自信」,卻極度防範異己,封鎖思想,禁止自由交流,真令人不勝唏噓。
唐朝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盛世,不是疆域多大,不是軍隊多強,而是心胸有多寬,世界有多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