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不過五服」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主要用於描述親屬關係的界限。(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示親緣關係,經常說到「九族」、「五服」之類。現代人不太提起「五服」,尤其是年輕一輩,很多連五服是什麼都不知道,但在古典文化中,「五服」的出現頻率相當高。
「親不過五服」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主要用於描述親屬關係的界限。五服制度用於定義家庭關係的親密程度,通常包括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玄祖父母。
根據這一原則,超出五代的親屬關係通常不被視為直系血親,這樣在如婚姻、繼承等方面,會受到牽制和影響。那麼「五服」的來源和多層含義是什麼呢?
實際上,在不同時期,五服的所表述的意思也不盡相同。
先秦時期「五服」是地理概念
五服的雛形早在上古就已經開始流傳,只是不同時期的稱謂有所不同而已。先秦時代的天下觀,將五服的概念明確反映出來。
商周施行的是分封制,王畿之外,是眾多的諸侯國。
當時,以周天子居住的王畿作為中心,按照距離的遠近不同,將諸侯國分成不同的等級。
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稱作是一「服」,「服」類似於一種距離計量單位。
按照與周王畿距離的遠近不同,親疏不同,等級不同,各服之內的諸侯所需要履行的職責義務也都不一樣,比如朝貢數量與覲見的次數等等。主要就是以王室居住地為圓心,以距離為半徑畫圓,不同半徑就是不同的「服」。
「五服」也指代五種孝服
歷朝歷代都尊崇禮法,尤其是孝道,很多王朝都強調以孝治天下,而重視孝道的同時,也衍生出了非常繁複的一整套喪儀,需要嚴格進行執行。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傳統文化中的概念:「披麻戴孝」。古人去世後,親眷需要穿著孝服服喪,也就是披麻戴孝。
按照與離世者血緣關係的親疏不同,所有人穿的孝服也不都是一樣的,主要分成五種。
「斬衰」:用非常粗的生麻布製成的桑布,衣邊與下方不需要縫合;這是最重的喪服,適用於子女對父母、諸侯對天子、士大夫對君主等最親近的關係。服期為三年。
「齊衰」:用次一等的粗生麻布製作,衣服的邊緣要進行縫合;次於斬衰,適用於孫子對祖父母、父母對父母等關係。齊衰又分為一年、杖期(持杖)和不杖期(不持杖),服期通常為一年。
「大功」:適用於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及姐妹等,服期為九個月。使用粗的熟麻布製作;
「小功」:適用於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等,服期為五月。用稍熟加工的粗麻布製作;
「緦麻」:用稍細的熟麻布製作,非常輕透。這是五服中最輕的喪服,適用於曾祖父母、族伯父母等,服期為三個月。
古代只有相關親屬族人需要穿著孝服,而緦麻是最輕的一種,表示的就是最邊緣的親族,超過親緣範圍的人,不需要穿著孝服服喪。
「五服」也指五輩人
五服最終也衍生出了親族關係的代稱。(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古代非常注重親緣關係,五服作為孝服進行解釋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只有真正的親屬需要穿著孝服服喪,除此之外非親屬者,連緦麻也不必。
因此,五服最終也衍生出了親族關係的代稱,指的是五輩人。
以自己這一輩為中心,前後與左右旁支延展,主要是父系。
向前,分別是高祖、曾祖、祖、父這四代,也就是四服,自己是第五服,向後同理,分別是自己的子、孫、曾孫、玄孫。
從高祖到自己這五代人,就是五服,五服之外就沒有了親緣上的關係。
其實,很多地方五服說的概念與九族是重合類似的: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與玄孫,這九代人之外的人,就出了五服,不算親屬。
親不過五服
從五服作為親族概念與做孝服解釋來看,五服就是古代的一種親族代稱。
以孝服為例,古代只有離世者的親族,才需要穿著孝服進行服喪守喪,而非親族者,自然也不需要穿著五服之中任何一種。
習慣上,五服之內為親族,五服之外為疏。「親疏關係」這個說法就是這麼來的。
在古代,父系五服之內的親族,是絕對不能夠相互通婚的,然而出了五服,那麼就算是同宗的族兄弟家裡,也可以通婚,因為兩人這時已不算親族了。
族兄弟的兒子們之間,相互也已經沒有了服喪的必要關係。
在很多地方,用來形容自己家與另外一個同族家庭之間的關係的時候,也經常用是否出五服來表述,若是出五服,那麼就說明兩家共同的祖先,至少是五代先人之前的事情了。
傳統認為,超過了五服的範圍,也就成了同姓兩家人,不再是親,而親族都是五服之內。
責任編輯:禾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