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智慧型手機在華為(圖片來源:Cheng Xi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2月3日訊】在全球抗中的態勢下,中國當然不願坐以待斃,而是困獸猶鬥,也就是尋求各種不見陽光的暗黑戰略,進行突圍與反制。這些戰略以陰謀破壞、科技掠奪、神經作戰、供應鏈截斷為主軸,試圖對西方世界進行終極對決。
1,海底斷纜戰
2024年11月17日與18日,位於波羅的海兩條重要的海底電纜,遭到了切斷。其中一條是連接芬蘭和德國的C-Lion1電纜,另一條連接立陶宛和瑞典的BCS East West Interlink。一般而言,切斷海底電纜需要具備意圖、能力與設備,非一般商業船隻所「願為」和「能為」。事發之時,一艘中國籍大型貨輪「伊鵬3號」(Yi Peng 3)正緩慢航行於該海域,涉嫌重大。目前,這艘中國籍貨輪停泊在丹麥附近的「卡特加特海峽」(Kattegat Strait)並接受多國聯合調查。
儘管中國官方表態願意接受北歐多國對這艘貨輪進行調查,但基於貨輪屬於中國籍,中國無法擺脫「間接責任」或「默許性共犯」的嫌疑,這正是中國樂於配合調查的原因,因為主嫌應是俄羅斯。
我估計,毫無疑問也無須調查就可以確定,這是一樁由俄羅斯主使、中國籍貨輪配合的海底斷纜行動,也是中國推進「海底斷纜」戰略的一環。具體推斷,在俄烏戰爭不斷升級,北約國家加大援助烏克蘭之際,這艘貨輪極有可能在離開俄羅斯港口之前,受到俄羅斯的主使或收買,採取「海底拖錨」的手法,切斷波羅的海兩條電纜。這艘貨輪也許並未通知中國官方,這是中國樂於配合調查並撇清主要責任的原因,但即使這艘貨輪通知了中國官方,中國也一定默許或縱容,因為這符合中俄合作以及推動「海底斷纜」戰略的目標,具有中俄戰略利益的聯動性。
實際上,俄羅斯利用中國貨輪進行斷纜破壞,其動機正是「借刀殺人」;若破壞行動失敗而遭到揭發,就可以嫁禍中國。
在中國與立陶宛處於持續交惡的狀態,以及今年11月7日,瑞典國會提出大力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主張,中國完全具備報復意圖與執行意願,對兩條關鍵基礎設施進行破壞。
實際上,依據「中華電信」的統計,中國在2023年之前的5年裡,就已經對臺灣實施高達27次的「海底斷纜」行動。2023年月3日,一條接連臺灣和馬祖的兩條海底電纜被中國船隻撞斷;這種連續性的破壞行為,不能說是不慎或意外,而是中國對臺灣施展暗黑戰爭的手段之一。對此,美國媒體CNN甚至提出警告,
萬一兩岸開戰,臺灣周邊15條海底電纜可能遭到中國的蓄意破壞,導致全台大斷網,並影響臺灣先進武器的使用和反擊。
2,人才獵頭戰
由出身中共解放軍的任正非所組建的「華為」,從來就不是一家單純的民營企業,而是兼任中國的電信情報機構。過去幾年,華為始終以提供海外5G設備為工具,滲透他國的國家電信網路,以控制電網或竊取機密。近年來,由於許多國家撤銷了華為的契約,並加強對華為的制裁和封鎖,華為取得西方先進技術的管道愈加困難,於是華為改採「人才獵頭」戰略。
另外,華為的「招聘」,也不是單純的招募員工,而是含有戰略目的的「獵人頭」,也就是以「重金禮聘」或其他誘惑因素,向西方重要的科技公司,特別是與半導體、AI技術有關的公司,進行「人才挖角」。這是一種「技術超趕的合法捷徑」,換言之,自主創新不如引進菁英,買設備不如買人腦。這是一種無須自負研發經費、不須支付智慧財產權,低成本、撿現成的技術獵取戰略。
西方國家之所以會「人才流失」,主要是因為民主國家把「個人的職業選擇」視為自主決定,也把企業的招募(recruitment)看成是企業的招商引資活動,政府無法干涉;正是這種民主漏洞,給予中共獵取科技人頭的機會。
這就意味著:科技人才不只是「員工」或「工程師」而已,而是與國家安全和戰略競爭相關聯的「戰略資產」,如何保護或禁止這項人才資產落入中共手中,是當前民主國家重大的任務。
華為「人才獵頭」並非始於今日,過去已經有3個典型案例:
(1)最早的例子是台積電和三星的前高級工程師、臺灣人梁孟松,在重金利誘之下,加入了中國最大的晶元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幫助中芯國際迅速崛起和壯大。梁孟松被外界形容為「台積電叛將」,在現在的國家安全法制規範上,可以說是「科技助敵」。
(2)根據荷蘭阿斯麥(ASML)的資料,一名在大約十年前離開阿斯麥的中國工程師後來在中國成立了一家有競爭關係的公司,他當初掌握了阿斯麥的一些關鍵軟體和機密資料,對阿斯麥公司造成很大的傷害。
(3)2023年,加州半導體公司Femto Metrix首席執行官在美國國會作證時宣稱,該公司的商業機密被盜取,該公司的三名員工離職到中國創辦了一家半導體公司,並帶走了Femto Metrix數以千計的文件。
「華為」以及其他中國企業的「人才獵頭」戰略,已經引起包括美國、韓國、臺灣、荷蘭、德國等等國家的警惕。紛紛採取法律和技術手段進行圍堵。這不僅勢在必行,也是民主國家「科技保衛戰」的當務之急。
3,腦控神經戰
「腦控神經戰」是一種以控制人腦認知神經為目標的「超限性戰爭」,這種隱形戰爭又稱為「腦戰」(Brain War)或「神經攻擊」(Neurostrike)或「微波殺手」。這是「AI武器化」終極境界和目標。
這是一種「不以肉體毀滅為目標的物理戰爭」,而是「以人腦為目標的靈魂戰爭」,它是一種通過AI運算和微波投射來改寫、導引、重塑人類的認知媒介,達到「知識統戰」和「意識形態宰制」(ideological domination)的破壞性工程。
去年7月,《大紀元時報》披露一份題為《清點、瞄準並瓦解中國共產黨的神經打擊計畫》(Enumerating,Targeting and Collaps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Neurostrike Program)。這份報告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Ryan Clarke;美國前陸軍微生物學家林曉旭,以及現任美國情報界人工智慧專家L.J.Eads共同撰寫。
這份報告提出了一個專門術語:「神經打擊」(Neurostrike)。這是使用「非動能技術」對軍事人員或平民的大腦進行「工程化瞄準」。其目標是損害思維、降低情境意識、造成長期神經損傷並影響正常認知功能。
其中最駭人聽聞的是「腦機介面」。這是一種通過「神經微波」的阻斷或改換「人類神經元體」的尖端技術,改變人類的認知系統和創造認知情境。例如通過微波投設改變戰場情境或阻斷恐懼神經,讓士兵消除「怕死」的心理機制,或啟動憤怒神經來對敵人產生「極度仇恨」乃至理性失控的狀態,或者刺激興奮神經來接受某種意識形態等等。
實際上,中共早在2010年代就已經研究並開發這種暗黑戰術。中共國防大學校長肖天亮在他2015年編寫的《軍事戰略學》(The Science of Military Strategy)中提到:「攻擊不限於微波武器,還包括了使用‘腦機介面體系’來大面積控制人群的思想與精神狀態」。
這份報告,等於是給西方「最後的警告」,如果西方國家不採取防堵、斷供、制裁等等可行的措施,結果就是「魔鬼統治這個的世界」。
4,供應斷鏈戰
實際上,自2019年川普(特朗普)貿易戰1.0時期,中國就已經制定關鍵性戰略物資或材料的限制性出口,其中以稀土、化學原料、鋰電池為主項。如今川普重返白宮,誓言對中國採取「核彈級關稅大戰」。為了因應與反制,中國將啟動一場「供應鏈戰爭」(Supply Chain Warfare),也就是抓住美國高度依賴中國的稀缺資源,進行由限製出口到切斷供應的「反鎖喉」之戰。
依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就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幾天,中國當局對美國最大無人機製造商Skydio實施了制裁,切斷了對該公司至關重要的電池供應,導致Skydio只得緊急尋找替代供應商,因而減緩了Skydio向包括美軍在內的客戶的交付速度。
這就是中國「戰略物資供應的斷鏈戰」,也就是對美國技術斷供的「反斷供」。實際上,依據《紐約時報》的報導,自2019年以來,中國就制定了一份「不可靠實體清單」,以懲罰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公司,並對遵守美國制裁中國的實體公司,制定報復性的懲罰規則。在此同時,中國並擴大出口管製法律,限制西方獲得稀土和鋰等關鍵材料的源頭和管道,以利於中國遏制「全球抗中」的侵襲。
中國霸權,不擇手段
在現代戰爭變化多端和「全武器化」(all weaponization)的情勢下,中國已經並持續發展各種悄然無聲的「暗黑戰略」,其目標就是以不擇手段,無視法律、倫理與人道的約束,全力顛覆國際秩序,徹底改變人類認知,以實現其全球霸權的強國目標。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