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季度超越中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5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編譯/綜合報導)據路透社5月9日報導,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官方數據計算得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超過中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該數據顯示,1月至3月,德國與美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630億歐元,而德中兩國同期的貿易額略低於600億歐元。
截至2023年,中國連續第八年保持了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中德貿易總額達2530億歐元。同時,美國與德國貿易在2023年總額超過了2520億歐元,這意味著中國與美國對德貿易相差無幾。
德國商業銀行的經濟學家斯塔默(Vincent Stamer)在解釋今年一季度的貿易變化時說:「由於美國經濟強勁,德國對美國的出口現在進一步上升,而對中國的出口和從中國的進口都有所下降」。
另外,結構性原因也是一個因素。斯塔默說:「中國已經向價值鏈的高端邁進,越來越多地自己生產更複雜的產品,而這些產品過去都是從德國進口的」。
他補充說,「此外,德國企業越來越多地在當地生產,而不是從德國向中國出口商品」。
德國以政治分歧為由,在去年首次公布的「中國戰略」中指責北京的「不公平做法」,並表示希望減少對中國的風險敞口。但柏林對減少依賴中國的政策措施含糊其辭。
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經濟學家馬特斯(Juergen Matthes)說,一季度德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同比下降了近12%,而對中國出口的商品僅下降了1%多一點。
馬特斯說:「中國經濟的表現比許多人預期的要差,而美國經濟卻超出預期,這大概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目前,美國約佔德國商品出口的10%。他說,中國的份額已降至不到6%。
馬特斯續稱:「由於德國經濟模式面臨明顯的全球經濟逆風,德國似乎正在調整方向,這也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從制度性對手中國轉向跨大西洋夥伴美國」。不過,目前還不清楚這種情況是否會持續下去。
德國外貿批發商協會(BGA)主席詹杜拉(Dirk Jandura)表示:「如果白宮在11月美國大選後發生變化,並採取更多措施關閉市場,這一進程可能會陷入停滯」。
德國投鼠忌器
據《華爾街日報》4月28日報導,德國正考慮削弱政府對中國投資加強審查的計畫,原因是擔憂嚴格的審查不利於吸引外資,進而影響經濟復甦。
不同於德國前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對中國的經濟友好路線,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在2021年當選之後,開始抵制中國的影響力,加強對敏感技術的出口管制,並以安全為由禁止了一些中國投資。
德國經濟部開始制定新的投資審查法案,計畫針對外國投資進行安全風險審查,並涵蓋更多投資類型。雖然新法案並未直接提及中國,但分析人士認為,這項計畫針對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中國。
據報導引述,草案顯示,涉及的新投資類型包括量子技術、尖端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關鍵基礎設施等領域,另外,具有安全意義的科研合作項目也是審查對象。
不過,知情人士指出,雖然尚未最終決定,但現在前述的想法都可能被放棄。政府可能不會起草新法案,而是修改當前既有的規定。
官員解釋,朔爾茨政府擔心,嚴苛的投資審查法規不利於吸引外資,可能阻礙德國重振經濟的努力。
官員表示,這樣的做法仍可能賦予政府新的審查權力,例如審查某些企業內部重組或向外國投資者轉讓專利。
德國政府發言人拒絕評論此議題,但表示「投資審查旨在避免德國的安全和公共秩序面臨風險。與此同時,保持對外國投資的開放也很重要。」
原推動這項立法的德國經濟部則表示,儘管當前的審查規則是有效的,「但最近的經驗表明,應該根據不斷變化的安全形勢進行改革……目前正在進行這項工作。」
《華爾街日報》說,在歐盟委員會尋求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對中國電動汽車等商品發起反補貼調查之際,德國「對抗中國」的雄心減弱,可能加劇與歐盟之間的分歧。中國多年來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朔爾茨4月早些時候訪問中國,他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談中表示,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但呼籲中方在經濟結構性問題上取得進展並提高合作品質。
朔爾茨在上海校園演講時,對中國的傾銷和產能過剩發出警告,同時呼籲歐盟不要基於保護主義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