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介選多管齊下 臺灣如何反擊對岸信息戰?(圖)


臺灣
臺灣總統大選現場(圖片來源:Annice Ly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月15日訊】一、中共介入臺灣大選失敗,但介選手段引起各國媒體關注

早在臺灣大選之前,臺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就在經濟學人發文,指控中共當局明目張膽地干預臺灣大選。手段從軍事威脅到貿易脅迫,從「假新聞」到認知戰,多管齊下,妄圖使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落選。他還表示,大選結果出爐之後,將公布相關報告,以向世界其他民主國家提供經驗。

德國之聲也發文,表示中國「打混合戰」干預臺灣大選,並列舉了軍事恐嚇、經濟威脅和信息戰等多種手段。

文章提到,在1月9日,「臺灣國防部發出了4次國家級警告,示警中國大陸發射衛星飛越臺灣南部上空」。「在大選舉行的這個禮拜,前四天就發現33架中國軍用飛機和13艘船只在臺灣周邊地區活動」。並且,由於臺灣和中國經貿往來密切,臺灣對中國出口高達2380億美元,中共當局就以此作為要挾,通過設立貿易關稅壁壘來威脅臺灣。比如,同樣在1月9日,「中國商務部表示,大陸正在考慮暫停其他臺灣產品,比如如漁業產品、紡織品和汽車零部件等的關稅減讓。」

衛報駐臺北記者海倫·戴維森(Helen Davidson)也發文指出,中共當局干預大選的手段多種多樣。

然而,海倫·戴維森、吳釗燮和德國之聲都提到了一個最重要的介選手段就是「由假新聞和虛假信息主導」的「對臺信息戰」。這一手段相較於傳統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威脅更加嚴重。海倫·戴維森引用數據表示,「過去十年來,臺灣一直是外國製造的虛假信息的最大接收者。」

比如,「大量的網路內容推崇陰謀論,造謠抹黑民進黨現任總統蔡英文和候選人賴清德在內的人物,編造美國和臺灣共同開發針對中國人的生物實驗室的假新聞,以及利用外國移工議題煽動種族緊張關係……當地媒體還發布了國民黨候選人領先民進黨的虛假民調。」

「選舉虛假信息擴大了‘雞蛋短缺’、‘臺灣潛艇生產’、‘政治醜聞’、‘政治人物性醜聞’以及臺灣備戰狀態等問題的影響,加劇了對徵兵和年輕人被迫參戰的擔憂,並使人們對美國的支持產生懷疑。」

然而,吳部長表示,這些行為很大一部分是由在臺灣的代理人(PRC surrogates in Taiwan)實施的。「中國共產黨邀請臺灣基層民選官員到中國參觀訪問,包括灌輸在選舉中支持誰的思想。中國利用臺灣的開放性,向臺灣灌輸虛假信息,並加強網路戰活動,試圖欺騙臺灣人民接受其言論。」

二、臺灣對信息戰的反擊和對民主國家的警示

中共的「假新聞」和「認知戰」儘管炮火猛烈,但是臺灣並沒有束手就擒,而是展開了反擊。

大西洋理事會數字取證研究實驗室(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Lab)負責中國事務的專家肯頓·蒂鮑特(KENTON THIBAUT)在外交事務雜誌上撰文,詳細分析了臺灣如何反擊中共當局的「對臺信息戰」。

文章指出,早在2018年臺灣(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中,中國利用數百個「內容農場」製造數字虛假信息,旨在傷害自己不喜歡的候選人。(編者註:2018年的這次選舉中,高雄前市長韓國瑜異軍突起,被稱為「韓流」)並且,作者表示,從2016年開始至今,中國就至少話費了數千萬美元。

在這一次大選中,中國手段再次升級,並且特別強調要利用臺灣當地的代理人,包括親中的臺灣媒體公司、有償影響者和被收買的政治精英。然後,中共當局利用他們放大黨派言論,煽動臺灣社會的分裂,削弱人們對臺灣政治制度的信心。作者指出,利用臺灣本地代理人,「使得臺灣選民和官員更難將中國的影響與真正的國內辯論區分開來。」

然而,作者指出,儘管中國的手段高明,但是臺灣的民主充滿韌性。中國當局的做法激發出了臺灣民間的自組織反抗團體,比如臺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它們幫助標記誤導性內容和垃圾郵件,以提高民眾認識。作者也對臺灣這一類似組織評價頗高。

「2018年,當中國加強針對臺灣的網路信息行動時,兩個民間組織成立了臺灣事實核查中心,以提高媒體素養,遏制虛假信息的影響。其他數字創新,如臺灣流行社交媒體平台上的事實核查應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以對抗中國對臺灣信息空間的攻擊。」

此外,政府也推進了反虛假信息計畫,並努力根除中國代理人。「為了更直接地應對虛假信息,臺灣政府於2023年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將不同部門(包括數字事務部、教育部、中央選舉委員會和法務部)召集在一起,以監控網際網路和媒體上圍繞選舉的信息操縱跡象。」

這些努力成功提高了臺灣公眾對中國「認知作戰」的認識。

然而,報告也強調,對於「信息戰」最難的還是如何處理中國在臺代理人的問題。「即使中國的干預沒有左右總統大選,它仍然可以左右臺灣的政治。」

發生在臺灣的事情也給全世界民主國家提了個醒並做出了表率。

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指出,在2024全球大選年中,世界超過一半的人口將迎來選舉,然而發生在臺灣的事情也同樣會發生在其他國家身上。

「雖然中國政府是干涉臺灣(選舉)的最大勢力,但這只是干預他國選舉的眾多案例之一。例如,中國一直在加強對美國的信息行動,並引發了Facebook多次刪除虛假賬戶的行動,而俄羅斯正試圖勸阻歐洲國家不要支持烏克蘭。」

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前公共政策官員凱蒂·哈巴斯(Katie Harbath)說,臺灣選舉是"煤礦中的金絲雀"(編者註:英文成語,意思是「危險將至」),它"預示著我們在今年餘下的時間裏可能會看到什麼"。

華盛頓郵報也提到了「中國在臺代理人」問題和上述提到的信息操作。

然而,華盛頓郵報還發現,中共當局正在繼續升級「信息戰」,而這一次不同點就是技術的升級,包括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和其他先進科技」。

三、臺灣大選前後,中共當局控制輿論相關議題「冷處理」

根據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AFP)的報導。在臺灣大選前的1月12日,「臺灣選舉」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一度顯示高達1.632億的瀏覽量。然而,微博在當天上午9時45分限制了「臺灣選舉」的標籤。如果搜尋該詞,將跳出一則公告顯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該主題內容未予顯示,以下為搜尋詞結果。」

此外,根據美國之音的搜索,「臺灣大選」或「臺灣2024大選」等標籤也一度被屏蔽。截至發稿,中國數字時代編輯搜索發現,除了少數海外媒體的微博賬號還存在類似標籤外,幾乎都已經被屏蔽。

相反,將臺灣選舉稱為「臺灣地方選舉」的中國叫法則登上了微博熱門話題。「美方不得以任何形式介入臺灣地區選舉」、「臺灣地方選舉」和「2024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等話題的瀏覽量分別超過4000萬次、3000萬次和1700萬次,總計接近1億次。

對於臺灣選舉,有網友諷刺挖苦中國沒有選舉「有些人以為不選舉才是正常的」。然而,也有許多「小粉紅」揚言要武統臺灣,並稱「不論誰當選,都是最後一次選舉」。

然而,對於這次臺灣大選也有專家指出,相較於以往,「中國專家、媒體人和陸生普遍認為此次大選受關注的程度較低。」。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官方限制學者評論和媒體「冷處理」的影響。

法新社通過調查中國官媒的報導發現,「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官方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和黨辦的《人民日報》——對這次大選報導的很少。」

此外,同樣冷處理的還有香港媒體。在國安法之後,不同於港媒以往對臺灣的熱情,這一次也選擇了低調報導臺灣選舉。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北京也好,香港也好,官方不想鼓勵很多人關心臺灣的選舉,尤其是大選。因為高調報導臺灣的選舉,反過來會令到自己的形象更差,都需要直接下命令,只要給一個信號,很多聽話的傳媒就自動會選擇,越是靠近官方的媒體,越是不會主動去報導臺灣選舉,免得給官方用有色的眼睛去看。」

華東師範大學台籍副教授陳弘信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時表示,「中國官方、特別是統戰系統對這次臺灣大選‘確實比較謹慎’。統戰系統希望‘不要去增加雙方的緊張’」,「以前講話講得很難聽,也沒有什麼好結果」。「加上過去藍營也會向北京抱怨,中國若選前對臺過於強硬、威脅性強,反而會影響到選舉結果,‘他們也是有聽進去’。」

然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在多家媒體的採訪中,包括在臺陸生在內大部分民眾也對這次大選比較冷感。一方面受到中國官方媒體「冷處理」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受訪者表示兩岸已經漸行漸遠了。德國之聲採訪的一位陸生表示,與其說中國人民是否嚮往民主、或是否關心臺灣,「更不如說中國人現在更關心自己當下的生活,尤其這幾年大環境又很不好」。

1月13日晚,在臺灣大選投票開始後(9時),中國數字時代檢測到中國當局再次控制相關輿論,進行敏感詞審核。

相關閱讀:【敏感詞庫】「臺灣選舉」、「臺灣大選」及「2024臺灣大選」

以微博為例,在「#臺灣選舉」的微博話題短暫登上熱搜,但該話題隨後遭到撤下,搜索時會提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該話題內容未予顯示」

最終,微博將「#臺灣大選」及「#2024臺灣大選」等多個相關話題封禁。此外,在臺灣大選開始計票後,微博熱搜榜出現了一個名為「#微博之夜內場」的話題,該話題由微博官方指定(系新浪主辦的綜合類榮譽典禮),無主持人,在短時間內登頂。不少網民在該話題下指責微博利用「#微博之夜」頒獎禮沖淡臺灣大選的消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數字時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