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子宋仁宗迫切希望北宋快速的強大起來。(圖片來源:天真/故國神遊)
大家好,歡迎回到【故國神遊•兩宋風華】,我是元曦。
前幾集我們一直在講仁宗朝的宋夏戰爭,以及宋遼之間的重熙增幣,這些都是仁宗時期,北宋在外交方面的大事件。不管是宋夏之間的戰爭,還是宋遼之間差一點走入戰爭,都令宋仁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於是也就引發出北宋內政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慶曆新政。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慶曆新政的背景。慶曆三年正月,西夏李元昊上書請和。宋夏戰爭走入尾聲。為甚麼說是尾聲而不是結束呢,因為李元昊的請和書,態度很傲慢,拒絕向宋稱臣。對於這一點呢,北宋朝廷上反應也很大,很多人覺得這種請和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也有的人覺得只要能停戰,是可以考慮做一些讓步的。但無論是哪種意見,大家都看到李元昊並不是誠心請和,只是因為國內民生被這場戰爭拖垮了,再加上天災,不得已而請和。既然是不得已那麼就意味著這種和平不一定能夠長久,這樣的西夏,就算雙方講和,與其說是友邦,不如說是邊患。再加上此前一年,遼興宗陳兵境上,來勢洶洶,都讓宋仁宗這位太平天子有了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於是他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讓北宋快速的強大起來,無論是武備上、經濟上,都做好準備,以隨時應對可能會突如其來的下一個危機,這也就成為慶曆新政的一個直接背景。
那麼這個任務要交給誰呢,宋仁宗心目中的人選已經有了。正是之前在宋夏戰爭,以及宋遼危機中發揮重大作用,堪稱柱石之臣的范仲淹、韓琦、富弼。有句話叫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經過宋夏戰爭與宋遼危機後,范仲淹、韓琦、富弼,可以說是人氣飆升。正如仁宗皇帝對他們的評價是:「韓琦、富弼、范仲淹皆公議人望之所歸。」此時,人們對他們的期望不止於度過危機,而是當危機過去之後,還希望他們能夠有更大的建樹,史書上這樣記載:「中外想望其功業。」這是一種甚麼樣的功業呢,那就是從根本上,全面的扭轉當前的弊政。
人選有了之後,仁宗皇帝開始了一系列的人事布局。史書上記載,「上遂欲更天下弊事,故增諫官員」,意思是,仁宗為了對當時的弊政進行改革,他做的第一個準備工作就是增設諫官。諫官雖然官不算大,但是他可以提出問題,指出問題,起到一種輿論監督的作用。所以朝廷欲有所為,先要有諫官。於是在慶曆三年三月,起用歐陽修、余靖、王素等人為諫官,後來在歐陽修等人的推薦下,又加了一個蔡襄。這些諫官都是當時的天下名士,時人對他們的評價是「風采傾天下」。
諫官人選到位,接下來第二步,於慶曆三年四月,同時擢升范仲淹、韓琦為樞密副使。到了慶曆三年八月,又以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至於韓琦,由於當時西夏雖然請和,但雙方還在談判之中,還不算是塵埃落定,那麼西北邊事還是需要得力的人選去主持。所以此時韓琦則被任命為陝西宣撫使,暫時離開朝中,派駐陝西。
這些任命完成之後,仁宗皇帝就非常迫切的希望他們提出改革意見,每次進見,仁宗都督促他們要擔負起責任來,多次讓他們針對時政指出問題,拿出方案來。范仲淹也很感動於仁宗皇帝的誠意以及對他的信任,對人說「上用我至矣」,但是范仲淹也有他的顧慮,他認為這件事要辦起來,很難。難在哪裡呢,因為涉及的問題非常多,彼此都有錯綜複雜的連帶關係,所以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有個先後主次。不可能一下子同時解決。另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要解凍,那也不是一天能解決得了的,是需要時間的。其實范仲淹的顧慮,說白了就是,如果新政遇到阻力,或者拖的時間很長,那個時候,仁宗皇帝支持新政的決心還有多大。
而仁宗皇帝這邊似乎也感受到范仲淹等人顧慮,再次下手詔,就是親筆寫的詔書,讓他們「盡心國事,毋或有所顧避。」接著,慶曆三年九月初三,仁宗皇帝大開天章閣召對。天章閣建於真宗朝,裡面高懸掛著太祖、太宗的畫像,收藏著真宗皇帝的親筆御書。衆輔政大臣先是朝謁太祖、太宗御容,之後召對時,仁宗皇帝不僅是賜坐,把筆紙都準備好了,讓他們當場就把改革時弊的建言寫下來。
范仲淹、富弼見到這個情形,甚麼反應呢,惶恐避席,都不敢坐下來了。他們看到了仁宗銳意革新的迫切。不管仁宗將來能堅持多久,至少當下這一分鐘,他是有百分百的誠意來支持新政的。所以,范仲淹也意識到,他們必須放下所有的顧慮,不管這件事有多難,也不管將來能否成功,他必須把握當下。於是從天章閣回來之後,他們再三推敲,列出了十項改革措施,分別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這就是《答手詔條陳十事》,也就是慶曆新政的內容。
當然說到慶曆新政,它每一條之下都有很詳細的一套具體內容。時間關係我們不去細講了,但是可以大概的介紹一下。慶曆新政十條,前五條都是與整頓吏治有關。剩下的,第六條,厚農桑,算是經濟方面的建言,第七條修武備,屬於軍事方面的,第八條減徭役,屬於民生方面。最後兩條,覃恩信,重命令,都是屬於對朝廷政令的制定以及執行方面的建言。所以從這個比例上,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最看重的是甚麼問題,就是吏治,說白了,就是人的問題。在官員的任用方面,如果用人得當,那麼事情就容易做好,如果所託非人,那就會危害一方。
具體來講,范仲淹提出了哪些辦法來整頓吏治呢。我們看一下。第一條,明黜陟。這一條是針對官員的升遷考覈制度提出的建言。第二條,抑僥倖,當時有這種恩蔭制度,這本來是朝廷用來優侍士人的一種制度,每三年一次祭天大典,之後,允許大臣上報一人,可以是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是自己家族中的子弟為官,不用通過科舉這種渠道。但時間久了之後,就造成大量冗官。此外,還有館職的授予也出了問題。館職就是在三館秘閣中任職,或者不在裡面實際任職,但也是做為榮譽頭銜被授予。我們在【兩宋風華】第9集《太宗展卷蒼鶴來天子設宴瓊林開》,在這一集中具體講過,館職是清切之要職,所用的人都是文學之高選,這是太宗時期的情況。但是到了後來,館職有時會被授予大臣子弟。而這些人並不是飽學之士。這些問題都是抑僥倖所針對的。
再往下,第三條精貢舉,這條看起來是針對學校,和考試。但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特別是科舉考試,直接目的就是為朝廷選拔官員。所以這一條說到底也是針對提升官員素質、官員質量而言的。
第四條,擇官長,就是對官員的選擇和監督。這方面,除了對官員本身的推薦選擇要嚴格把關之關,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派出轉運使到各路去監查官員。宋代天下州郡與中央之間,還有一級叫路,一路之下覆蓋多個州郡。各路轉運使就負責監察相關州郡的的官員。當然這種轉運使本身的選拔也是非常嚴格的,是由執政大臣推薦並嚴格挑選出來的。
再往下,第五條,均公田。這一則給大家解釋一下,當時有職田制度,就是把一些公有田地的收入做為補貼發給官員,這樣做的目的有點像現在我們說的高薪養廉。就是官員的侍遇高一些,他也沒有必要為生活所迫去搞腐敗,至少一定程度的會減少腐敗現象。但是由於後來冗官問題越來越嚴重,加上實際操作中職田的分配並不合理,於是造成一些基層,低級別的官員到了窮困不堪的程度。范仲淹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同了均公田。
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提出後,朝廷很快就付諸實施。但是僅一年多,就偃旗息鼓了。那麼慶曆新政為甚麼會無果而終呢,我們下次再聊,謝謝。
歡迎關注乾淨世界【故國神遊】頻道
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歡迎訂閱youtube【故國神遊】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us2mr4nb2b
責任編輯:古風 来源:【故國神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