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籃前進巴黎奧運,中國男籃潰敗止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日本代表隊2日在世界盃17到32名排名賽以80比71擊敗維德角,睽違48年第一次「靠自己」奪得奧運門票。而中國隊不僅無緣明年巴黎奧運,32強排名第29創隊史最差。
日本男籃前進巴黎奧運 熱血如《灌籃高手》
日本代表隊2日在世界盃17到32名排名賽以80比71擊敗維德角,睽違48年第一次「靠自己」奪得奧運門票。不僅比賽現場熱血大合唱《灌籃高手》電影版主題曲,國際籃球總會也撰文描述這部漫畫對日本籃球界的影響。
日本男籃在本屆世界盃預賽1勝2敗落入17到32排名賽,但他們並不氣餒接連擊敗委內瑞拉和維德角(Cape Verde),總戰績3勝2敗拿下分組第1,以勝分差-10分獲得本屆第19名,且成為亞洲排名最佳球隊,順利獲得巴黎奧運亞洲區唯一一張參賽門。
除了上屆東京奧運靠地主保障名額參加男籃外,上次日本男籃參戰奧運,已是1976年蒙特婁奧運的事。
在這個歷史性的瞬間,比賽會場沖繩體育館歡呼聲震耳欲聾,賽後會場內播放《灌籃高手》電影版片尾曲〈第零感〉,場內所有觀眾集體大合唱。
國際籃球總會(FIBA)在社群平臺X(即之前的推特)發文表示,這是「日本在沖繩難忘的一夜」。
Slam Dunk vibes 😎🏀 #FIBAWC x #WinForJapan | #AkatsukiJapan pic.twitter.com/i8NmCj9OO3
— FIBA Basketball World Cup 2023 🏆 (@FIBAWC) August 27, 2023
FIBA發布的短片擷取歸化球員霍金森(Josh Hawkinson)在終場前20秒命中奠定勝基的底線三分彈、日本好手渡邊雄太激動流淚,以及日本隊在更衣室慶祝的瞬間,截至4日觀看量已經超過210萬次。
FIBA除了讚賞日本隊這次比賽的表現,也分享《灌籃高手》漫畫對日本的影響力,稱「啟發(inspiration)帶來的影響力極為強大,而顯著的例子就是日本籃球」。
這裡指的啟發就是井上雄彥以高中籃球為主軸的經典漫畫《灌籃高手》。FIBA稱,日本肯定有許多孩子受這部漫畫影響「開始打籃球,或是成為這項運動的粉絲」,儘管這部漫畫已發行超過30年,井上透過這個故事發揮的影響力依舊不墜。
An unforgettable night in Okinawa!
— FIBA Basketball World Cup 2023 🏆 (@FIBAWC) September 2, 2023
Congratulations Japan! 👏#FIBAWC x #WinForJapan 🇯🇵 | #AkatsukiJapan pic.twitter.com/3DZAsc8ZZ4
HIEJIMA TOOK OVER THE 4QT, SCORED 17PTS 🤯🤯🤯#FIBAWC x #WinForJapan 🇯🇵 I #AkatsukiJapan pic.twitter.com/brsbA8aIJf
— FIBA Basketball World Cup 2023 🏆 (@FIBAWC) August 31, 2023
《灌籃高手》劇場版8月31日在日本下檔後,《朝日新聞》隔天刊登帶有震撼感的全版廣告。劇中角色宮城良田提著一雙籃球鞋,配文寫道:「走吧。那個絕不退縮的夏天、絕不認輸的夏天、持續奔跑的夏天。即使夏天結束了,他們還在等著我,在同樣的球場等著我。現在,開始練習吧。」
雖然這則廣告原本是象徵要讓《灌籃高手》的故事繼續流傳,但很快就和日本男籃正在爭奪巴黎奧運門票聯繫起來。
當時有粉絲說:「我認為這裡說的『走吧』,不只是關於這部電影,更是關於巴黎,請讓他們前進巴黎!」結果日本隊隔天就以逆轉勝上演激勵人心的奇蹟故事。
日本隊在這些比賽中的表現,也被拿來和《灌籃高手》的情節對比。像是日本8月27日逆轉芬蘭,渡邊雄太與富永啓生擊掌,彷彿是《灌籃高手》中湘北在全國大賽逆轉山王時,櫻木花道與流川楓擊掌畫面。還有在日本對委內瑞拉時,江島慎末節獨拿17分的精彩表現,也被稱是「三井壽上身」。
中國男籃潰敗無緣巴黎奧運 中媒嘆:急功近利致一代不如一代
世界盃男籃賽中國隊不僅無緣明年巴黎奧運,32強排名第29創隊史最差,騰訊新聞體育分析,急功近利是導致中國籃壇一代不如一代,且家長應反躬自省,讓孩子學籃球的初衷是什麼?
騰訊體育新聞今天以「無處不在的急功近利,讓中國籃球根基坍塌」為題指出,首都體育學院籃球教練陳臣今年暑假帶著自己的訓練營去歐洲、日本和當地小朋友訓練、比賽,感慨良多。
他說,當地家長普遍在青少年時期,只培養孩子興趣,讓孩子參與到籃球中,比賽場上不管輸贏,孩子們都非常快樂,同時教練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籃球意識。
陳臣指出,反觀中國自己的隊員,參加比賽就像完成任務,從準備活動就慵懶散漫,在場上不講話、不提醒、不相互鼓勵,全是個人英雄主義,只要得分都是好球。
他說,現在所有中國的家長、機構教練都非常激進,就是要參加各種比賽,把成績看得很重,出去就要贏球,必須拿冠軍,一天恨不得練4、5個小時,但12歲以下的孩子,冠軍那麼重要嗎?
陳臣表示,每位家長該問問自己讓孩子學籃球的初衷是什麼,培養孩子興趣、塑造人格?還是以後打職業?上一所好學校?應該更純粹一點,這個年齡階層急功近利短時間還行,長遠看肯定弊大於利。
報導舉例,本屆世界盃開打前不久的U16女籃亞錦賽,中國U16女籃國家隊44比70慘敗給日本26分,賽後教頭李昕的選將被球迷罵翻,尤其為什麼沒有找身高227公分的「女姚明」張子宇助陣而飽受指責。
張子宇曾單場獨得逾60分卻不獲重用的確難以理解,據瞭解內情的人士透露,張子宇參加球隊集訓體能跟不上,加上融進球隊有困難等原因而最終落選。
李昕呼應陳臣指出,現在球員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國青隊很多東西還需要重新教,哪怕是最簡單的投籃,能達標的人都非常少。
報導另指出,往昔中國籃壇的培養體系,先從體校發掘潛力股,再梯隊接受專業訓練,經過幾年培養,進入職業隊,出類拔萃的,日後有機會進入國家隊。但這是計畫經濟時代的產物,如今已不合時宜。
因這種舉國體制,需建立在極其優渥的政策、資源扶持基礎上,畢竟每個家庭的家長在面對體育系統拋出來的橄欖枝都會問:憑什麼要把孩子交給你?
所以這套機制在1960至1970年代收效佳,畢竟當時經濟條件普遍不佳,舉國體制所需成本低,只要保障選手一日三餐、住宿,發工資並算工齡,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就等於是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優渥工作。
而如今的中國向錢看,孩子未來有更多的選擇,進入體育系統的選項也就被越排越後,這也是依靠體工隊支撐的八一男籃退出歷史舞臺的關鍵。
於是過去幾年,中國職籃聯賽講究市場化,越來越多球隊無意於青訓長線投資,而是把重心放在挖人而非造血,但好的機制得激發主觀動力,挖掘真正的天賦人才,可是中國目前的培訓機制都指向急功近利。
即因如此,最終中國體壇形成今天的局面,舊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沒建立,導致中國的籃球、足球都順著這樣的邏輯,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