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圖片來源:看中國製作)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詮言》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福莫大無禍,利莫美不喪。」「常無禍,不常有福。常無罪,不常有功。」
[大意]「什麼是福?沒有什麼比無禍患更幸福的。什麼是利?沒有什麼比不喪失更為有利的。」「應當是崇尚無禍,而不是崇尚有福。應當是崇尚無罪過,而不是崇尚有功業。」
放棄道而依靠智慧巧計那是危險的,拋棄道而單憑才能會陷入困窘的境地。有因慾望很多而滅亡的,沒有因無慾而危險的。有以自己的慾望治國而使國家混亂的,沒有因守常道而亡天下的。因此,智慧巧計不足以免除禍患,愚昧不能使人心失去安寧。持守本分,遵循事理,失去了不憂慮,得到了不興奮。所以成功並不是人為努力的結果,獲得並不是有意追求的結果。收入只是接受過來,而不是自己去索取。付出只是施授,而不求回予。萬物憑藉春天而生長,隨秋天而衰敗,所生育的萬物不因此而感激春天,遭受衰敗的萬物不因此而怨恨秋天。能做到這樣,就接近道了。
聖人不做那些能讓人非議的事,但也不憎恨他人對自己的非議。他努力修養值得讚譽的品德,但並不要求別人讚美自己。他不能使禍不出現,但確信自己的行為不會迎來禍患。他不能使福必定會降臨,但相信自己不會排斥福的到來。災禍的產生,並不是因為他的追求招惹的,所以陷入困境也不憂慮。幸福的降臨,不是他刻意追求得到的,所以即使順利、顯達也不誇耀自傲。
知道禍福的臨界不在於本人,所以他能悠閑自在快樂生活、順其自然、無為地處置各種事情。聖人是守著自己所擁有的德,而不去追求他尚未得到的名利。如果去追求尚未得到的名利,就有可能連原有的德也會失去。如果修養保持已有的德,那麼他所想要的自然會得到。
所以用兵打仗就是這樣,先做好備戰的準備,以等待可戰勝敵人的機會。治國也是這樣,先使自己的國家不被人侵犯,然後等待敵國可被奪取的機會。舜在歷山修養德行,天下所有的人都被他感化歸順。周文王在岐周修養德行,天下風氣隨之被他改變。如果舜只顧追求天下的利益而忘掉修養德性的正道,那麼連他自身都難以保住,哪還會有一尺的國土呢!所以,國家要治理的好政治不混亂才會牢靠,混亂了再去治理平復,容易招致危險。當品行還招非議時而急於去追求名聲,一定會受到挫折損傷。
什麼是福?沒有什麼比無禍患更幸福的。什麼是利?沒有什麼比不喪失更為有利的。有為的去做事情,常常不是有益就是有損,不是成功就會被毀壞,沒有利就會有害,會有危險,會遇到危難。所以秦穆公戰勝西戎但卻在崤山敗於晉軍之手,楚昭王戰勝中原的幾個諸侯國卻在柏舉被吳國打敗。
因此無為之道是不能用來規勸那些追名逐利者的,卻可以使那些想避害躲禍的人得以安寧。所以,應當是崇尚無禍,而不是崇尚有福。應當是崇尚無罪過,而不是崇尚有功業。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