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明人繪唐玄宗像,右為台北故宮藏唐玄宗手書《鶺鴒頌》孤本(局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看中國合成)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的這句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們都知道,唐玄宗即位之後,曾經勵精圖治,廣開仕途,重任賢才,引領一班龍虎大臣開創「開元之治」,把大唐帶到了中華文明最鼎盛時期。我們也都知道,到了天寶年間以後,玄宗日漸沉迷於楊貴妃的石榴裙下、歌舞聲中,致使朝政漸弛,小人當道,最後讓安祿山、史思明趁勢而起,於天寶14載(755)11月兵起范陽(今北京),並一路攻陷承平已久的長安帝都。
我們還知道,天寶15載(756)6月13日凌晨,眼看著潼關已破,京城危矣,唐玄宗不得不拋卻龍椅,倉皇西行。待行至馬嵬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玉人香銷,君王涕淚。
後來,皇帝儀仗兵分二路,玄宗繼續望西南入蜀,皇太子李亨則至靈州(今寧夏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肅宗封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詔其討賊,收復河北。到了至德2載(757)12月,已是太上皇的唐玄宗終於再度回到殘破不全的長安城,在鬱鬱寡歡下度過生命中的最後五年。
以上這些,是我們所知道的唐玄宗──少壯英明,老來蕭索。但在翻閱古籍的時候,筆者發現了這位大唐皇帝前所未見的另一面。其中有兩件是發生在長安將陷,皇帝西幸的顛沛流離時候的故事,而這樣的處境,往往最容易體現出一個人的本性。以下,就把這些記載在《唐語林》的玄宗身影,也展現給讀者分享。一起來體會一下,我們所不知道的唐明皇李隆基吧!
01
唐玄宗和諸王,也就是他的兄弟特別友愛。時常想著要做一個長長的枕頭、大大的被褥,和兄弟們不只白天呆在一塊兒,晚上也要睡在一起。
有一次,諸王中有人生病了,玄宗聽到後竟輾轉終日,食不下嚥。身邊近侍勸奉他還是保重龍體,努力用膳。玄宗回答道:「弟兄,就是我的手足。當手足失去健康,我的身體也就廢了,哪還有空閒想著吃、想著睡呢?」
經過此事之後,唐玄宗在洛陽建了五王宅,又在長安蓋了花萼樓。比過去花更多時間和諸王一起聚會。有時他們一起談論經學大義,有時則一同置酒賦詩。他們彼此談笑、互相玩耍,而玄宗不曾對他的兄弟有所猜忌。
02
唐玄宗要啟程離開長安城,往西而行的時候,打算從延秋門這裡出去。此時唐玄宗同意了楊國忠的建議,讓鑾隊延著左藏庫的西邊走。孰料,玄宗這時看見了竟有一千多人拿著火把,莫名其妙地跟在儀仗後頭。
玄宗暫時停住了車駕,問道:「這是要幹什麼呢?」楊國忠回應道:「請允許我們把這國庫給燒了,以免讓盜賊把財寶給搶了去。」玄宗聽了,嚴肅地正色道:「盜匪來了以後,如果搶不到府庫裡的財貨,一定會因此而對百姓強行徵收更沉重的賦稅。與其如此,我們不如就把這府庫留給叛賊,不要再使我的子民承受更大的困苦了。」於是命令把火炬全部撤走,然後才再啟程。
聽到這件事的人沒有不感慨激動得流下淚水的。他們相繼輪番地這麼說:「我們的王這麼厚愛他人,他的福分一定還不會終結的。即使是以前周太王(古公亶父)面對夷狄入侵,為了不使自己的臣民陷入戰禍,而帶著自己的家人離開豳地的這件事,恐怕也不會比我們皇帝的行為來得更仁德了!」
03
唐玄宗西行赴蜀,剛進到斜谷這座山谷的時候,天還算早,但是煙霧瀰漫,以至於視線昏暗,於是車駕便緩了下來。這時知頓使給事中韋倜在野地裡發現了一壺剛釀熟的酒,也許是擔心玄宗天冷受寒,便跪在馬車前頭要把酒進獻給玄宗。如此重複了四次,玄宗卻四次不為所動。
韋倜害怕了。他擔心玄宗是因為懷疑酒裡有毒。於是把酒倒到新的容器,自己斟了一杯,又倒滿一杯,再次獻於玄宗面前。
玄宗看到韋倜如此忙活,不忍他再行折騰,於是說道:「愛卿以為我在懷疑你嗎?其實,我當年剛即位的時候,曾有一次飲酒大醉,因此折損了一個人的性命。我悲痛感傷,便引以為戒。到今天,我已經四十多年沒嘗過酒味的甘醇了。」說完,玄宗指了指高力士和其他近侍者,又說:「他們都知道這件事,朕真的不是懷疑愛卿呀!」
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一般人,也許內心未必那麼善、那麼正,但平常裝裝樣子,也能讓大家以為他是賢德之人。「王莽謙恭未篡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講的就是這種情況。唯有真正的君子,方能在匆促造次之際、在顛沛流離之間,依然堅守住由內而外的仁義和品行。這是一個人真實心性的展露,更是長久修為的體現,。
也許,在治國理政方面,唐玄宗雖能善始,而不能克終,使得大唐在他治下走上頂峰,也在他治下走向衰落,徒留許多遺憾與惋惜;但是,也正是在這樣的老皇帝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友愛兄弟,仁愛子民,並且願意為此約束自己的仁君風範。或許,這就是一種古道的淳厚,在古人身上所透顯的光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