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回應人口與延遲退休 但雙危機已共振(圖)

發表:2023-03-14 22: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的人口危機和養老危機已經產生共振,影響經濟與國力。
中國的人口危機和養老危機已經產生共振,影響經濟與國力。(Adobe Stock)

(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總理李強在記者會上稱人口紅利沒有消失,並要推出延遲退休政策。實際上,中國的人口危機和養老危機已經產生共振,影響經濟與國力。

3月14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援引官方專家的話說,中國正計畫逐步和分階段提高退休年齡,以應對人口迅速老齡化。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表示,官方正著眼於一條「循序漸進、靈活差異化的提高退休年齡的道路」。這意味著最初將推遲幾個月,隨後將逐漸增加退休年齡。

《環球時報》報導稱,年輕人可能要多工作幾年,但會有很長的適應和過渡期。「改革的最大特點,是允許人們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條件選擇何時退休。」

中國官方尚未正式宣布改變退休政策,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齡為男性60週歲、女幹部55週歲、女工人50週歲。

3月13日,中國新任總理李強在記者會上稱,「我們的‘人口紅利’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

李強還表示,延遲退休政策在適當時候推出。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悉尼大學的李薇博士對李強的言論並不感到樂觀,她指出,人口減少,甚至指數級的減少都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其影響力是不能低估的。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文章《中共想延緩各種危機爆發 但對一個危機沒招兒》指出,真實的人口數據是經濟研究和經濟政策制訂的最根本依據,數據失真讓經濟學界無據可循,也令經濟政策的制訂進退失據。人口危機早已經爆發,中共無力應對。

在經濟學上,人口紅利是指因為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導致的經濟成長效應。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2013年1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的人口在相當長時期裡首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這意味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中國人口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共政府於1980年至2015年實施限制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

而人口危機和養老危機產生共振,養老金預算的壓力正在升級,這使決策者更加迫切地需要解決這一問題。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健委)預計,到2035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從2.8億增加到4億以上。這相當於英國和美國目前的總人口。

預期壽命已從1960年的約44歲增加到2021年的78歲,高於美國,預計到2050年將超過80歲。

目前,每名退休人員由五名在職職工供養。該比率是十年前的一半,並在2030年趨向於4比1,在2050年趨向於2比1。

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表示,目前的養老金制度依賴於不斷減少的活躍勞動力來為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員支付養老金,這種制度是不可持續的,需要進行改革。

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中國31個省級轄區中有11個存在養老金預算赤字。中國科學院此前發布報告,預計到2035年,養老金體系將用盡資金。

中國央行前行長周小川2月25日在《財經》雜誌主辦的「第5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中國現有的養老金基礎並不太好。

對於延遲退休政策,周小川認為,雖有一定的空間,但不是想延長多少年就延長多少年,這涉及到人們平均健康水平和老年人的生產力,企業也會在用工成本上有所考慮。

周小川強調,不要認為養老問題還有拖延的機會,以後再做選擇會更艱難;要注意治本,至少治標治本相結合;養老金的研究任務和挑戰巨大。中國人口多、有著幾乎是世界上最突出的老齡化趨勢,再加上轉軌,養老金缺口更大一些;中國的養老金預籌資金方面,國際上多數國家預籌養老金的總量佔GDP的50%-100%,有的國家佔比超過100%,中國這個比例較低,約在10%以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