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圖片來源:網路/微博)
【看中國2022年7月3日訊】上個世紀90年代的大學校園,即便關著的,也還是翻牆友好的。那時身居象牙塔的我們,並不曾被任何牆攔住身體,攔住想像力。
也相信,世界始終向我們敞開。
昨晚,五月花跨屆校友群轉來了一張照片:在掛著三人行的校徽下,一卷黑森森的刀片鐵絲網架到了一個校門之上。大家一看,震驚了:這不是人大西門嗎?
89級貿易系朱同學腦洞大,給了照片一個畫龍點睛的標題:「中國人民大學」(©️歸他)。
人大校門加安鐵絲網,這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吧?
在62級統計系校友陸偉國寫的100多萬字回憶錄《六十年代的中國人民大學》一書裡,「鐵絲網」一詞僅出現過4次,它們都集中出現在「血戰操場」這一劇目裡,描述了1968年春夏之交發生在人大校園裡的武鬥場面。其中,鐵絲網是「新人大」與「三紅」兩方的工事裝備,貌似擋在壕溝前面。
我們曾經以為,這樣的鐵絲網早已在歷史的垃圾堆裡鏽成碎片,不料它舊貌換新顏,甚至升級換代,出現在今天北京的各個市民小區的牆頭上。
今天,它終於出現在號稱培養人民子弟的大學校門上,牛B閃閃。
校友們驚詫之餘,也引發了更多對鐵絲網有含金量的討論,童鞋們大漲姿勢。
有識貨的說:「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刀片刺繩’(razor barbed wire),國外是用於監獄和精神病醫院的,911以後是用於軍事設施的,沒想到大瓷用於大學了😂😂😂」。
這也給了我一個絕妙的藝術靈感:「應該半夜找個充氣娃娃掛到刀片鐵絲網上面去,必可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作品(©️歸我)」。
有人格局更大:「當代中國就是一件當代藝術作品!」(佩服。。)
校門上安鐵絲網,不僅勾起了校友們回憶當年上學時輕鬆翻牆的種種壯舉,而且對此舉上了申遺名單而感到痛惜。
某同學說:「上人大那會兒校門不需要翻吧,大學印象隨時可以進出。」
當然他的記憶有誤,不關的話,要門幹嘛?不過也側面佐證了這個校園曾經的開放度。
人大雖不大,但東西南北門夜里門也都關,只是時長不同,翻牆的難度也各不同。在北京高校中,人民大學一度以校園管理寬鬆著稱。比如是高校中最晚實行男女生分樓的(1992年),比如疫情前從不限制外來訪客或參觀者,證件都不需要看,社會車輛也可以自由穿行停留,只要交得起超貴的停車費就好。
等到90年代我們上學時,男女生憾已分樓,女生宿舍樓夜裡11點準時熄燈和關樓門,恨死了許多鴛鴦。
當年我住學九樓,緊挨西門。西門一到12點就關閉,逼迫喜歡校外散步的同學們不得不學會翻牆。鐵門也不高,印象中最上面有一排尖耙,但還是留出了足夠的躲閃空間,以便女生們在幫助下也能輕鬆翻越。
校東門是正門,大多同學不記得被校門擋在校外。其實在2-4點之間,東大門也會「打盹」2個多小時。我曾經為了搭夜班車去火車站接5點到達的火車,特意打聽東門開放的時間。記得有幾次經過時才4點多,大門是敞開的。
還有一次在學1-113畫室裡涮羊肉圍爐通宵。之前畫室的哥們姐們接了一個抄信封的大單子,展開2天作坊式流水作業,終於掙了幾百元經費。當晚買了幾斤羊肉片慶功,可沒一會兒就涮光了,只好去食堂前再抱回一顆大白菜,就著油星繼續涮,直涮到幾隻年輕的胃再度咕咕響起。
還是翻校門去吃早點吧。
走到學一樓走廊出口,發現樓門竟鎖上了。但這難不倒113的小夥伴們爬上窗臺,一躍而下,肉身已在自由的紫籐園中。
據說住學1學2一層的幾個宿舍,常常義務為全樓同學們提供半夜進出樓的方便之窗,不僅夜不閉戶,窗臺前還永久擺放一個墊腳的凳子,真是貼心啊。
穿過黑漆漆的紫籐園,來到東門。Wow,眼前,學校大門竟然沒有關。與牆裡面的靜謐校園形成強烈反差,是校門外一片燈火闌珊的生動畫面:路燈下,行人匆匆,各奔前程。簡陋的小鐵皮房裡,辛勤的勞動者早已準備好了誘人的早點。
於是在人大東門外吃到了清晨5點鐘的荳芽炒餅,那種美味和驚喜,此後經年,縱是尋遍千山萬水,也難以復刻。
上個世紀90年代的大學校園,即便關著的,也還是翻牆友好的。那時身居象牙塔的我們,並不曾被任何牆攔住身體,攔住想像力。也相信,世界始終向我們敞開。
然而,終究是一段不能回頭的雞血青春吧。
来源:一隻貓的折疊花筒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