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圖》。(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筆者一直很喜歡詩仙李白的《將進酒》,近日忽然悟到歷代對此詩的解讀其實都是常人層次的,李白真正想表達的是他的求道之心。號青蓮居士的李白,一生好道。因此,我們要理解一個修道之人的創作,必須抓住這一大關鍵,就能真正理解《將進酒》。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後,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李白在這一時期,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邀到嵩山,也就是另一位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藉酒放歌。李白作此《將進酒》時,距離自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
《將進酒》了貫穿一個酒字。眾人均知,酒在中國神傳文化裡有很重要的地位,這裡的飲酒絕非常人層次的藉酒消愁,更非及時行樂。神把酒這種東西帶給人有兩層意思,一是豐富人的生活,增加人這一層的樂趣。從李白這一篇作品來看,對人世間的名利情孜孜不忘的常人是絕對寫不出來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波瀾壯闊的現象,有文章認為這是作者看到的另外空間的景象,筆者也這樣認為。下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也是從功能角度來看的,即在另外空間看人的一生是很快的,這個開端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李白實際表達的是對人間名利得失的看淡和放下。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裡的岑夫子、丹丘生是李白的朋友,也是修道人,道不同不相為謀,志同道合,的確如此,滿身名利的人是不可能和李白成為朋友的,有評論將「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稱為神來之筆,這種說法很有意思,也很準確,的的確確就是神助。「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表現了李白對名利的看淡,「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看起來好像是自比聖賢,實際想表達的是聖賢都是寂寞的,因為他們的境界太高,一般人理解不了,而實際他們的生活又是很豐富的,因為他們可以和宇宙中的生命體溝通,只有真正修煉到一定層次的人才能理解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的狀態,而「惟有飲者留其名」好像是想出名,留下個好名聲,實際是講真正放下名利的人往往能留下名,比如八仙、濟公等人沒有哪個想過我將來要留個名,李白也沒想過我要出名,但他們的名卻留了下來。
下面的「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寫的非常豪氣,常人通常理解為李白的豪放不羈,這裡的關鍵字是銷,銷有銷除,銷毀的意思,銷什麼呢?萬古愁,常人愁什麼呢?愁名利情得不到滿足,換句話說也就是種種的執著放不下,而銷萬古愁就是把久遠年代以來所有的生命長河中形成的,積累的執著都徹底放下,返本歸真,萬古表示時間的跨度很長,這裡可表示為所有的意思,同則更有意思,李白不但要求自己放下所有的執著,還希望他的朋友也能放下所有的執著,一個藉酒消愁的人只是暫時不想了,酒醒了又為名利去爭去鬥了,和李白的「同銷萬古愁」有天壤之別。
李白作為修道人酒在他的修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其實李白的作品裡很多都表達了他的修煉之心和修煉的層次,比如一般認為的極有仙氣的詩《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前兩句修道的意思很明顯,而最後的「別有天地非人間」實際表達的是常人看到的只是一座普通的山,最多景色比較優美而已,而對李白而言遠不止如此,他可以看到這座山同時同地存在的許多空間,元神可以進入這些空間,和裡面的生命體溝通。
李白被稱為詩仙,仙是人加山,表明許多修道人是在山中修的,李白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也是如此,也確實修到了一定的層次。
當然李白能寫出這篇《將進酒》,神助的因素占很大比例,歷史上不少不朽的藝術作品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