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的春季騷動……(組圖)

作者:如松 發表:2022-02-18 09: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22年2月18日訊】今天,多數人已經接受大宗商品牛市的觀點,而高盛甚至認為包括油氣在內的大宗商品未來會出現超級週期。

去年的天然氣和煤炭危機,只是能源危機的序幕,這從國際煤炭價格指數走勢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雖然煤價在去年十月受到最大的原煤生產國——中國行政力量的打壓而迅速回調,但僅僅兩個月之後就已經再創新高,目前已經處於創歷史記錄的高位261美元/噸,這說明支撐煤價上漲的是供需關係使然,而不是什麼游資炒作。美國主要煤企已經將今年的產量銷售一空,印尼在今年1月限制煤炭出口,這都顯示煤炭處於緊缺狀態。據媒體報導,歐洲為應對天然氣危機正擬重啟部分燃煤電廠,這會進一步加大煤炭需求。因此個人認為,或許在今年會出現再一輪更強烈的電荒,進而導致全球產業鏈再次大規模斷裂,但這是後話。這場能源危機將以什麼作為高潮的標誌?也只能是石油危機。只有石油、天然氣、煤炭價格共同上漲、開始明顯抑制需求的時候(即「需求破壞」),才會意味著本輪能源危機的結束。

但今天要探討不再是化石能源問題,而是化石能源問題逐漸深入時會出現的重大衍生問題,它就是糧食危機

第一,能源危機本質就是糧食危機。

無論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一旦燃油短缺,整個社會都會停擺,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定論。這一點在北美尤其嚴重,當燃油短缺時不僅運輸活動停頓(汽車運輸是北美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家庭也無法上班和購物,社會將立即陷入癱瘓。因此美國被譽為是汽車輪子上的國家,也就是一個浮在燃油之上的國家。

所以,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力保燃油的供給,這是最核心的社會問題!

從原油提煉燃油自然是燃油的主要供給方式,但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帶來的教訓,各國都已經深刻體會到僅僅將燃油供給寄託在石油上是不夠的、也是十分危險的,還必須多渠道保證燃油供給,避免社會陷入停擺的困境。

通過穀物和植物油脂提煉燃油就是多渠道穩定燃油供給的方式。

在有數據可查的2006年,美國就投入了4200萬噸玉米生產乙醇,這其中的大部分是用於製造燃油。而2019年全年美國的玉米出口量才是4130萬噸,這個數字與2006年製造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差不多。目前全球玉米出口總量不足1.5億噸,美國的出口佔出口總量的27.5%,由此可見美國在乙醇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玉米數量對全球糧食貿易的重要性。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費水平來計算,將4130萬噸玉米折成食品足以滿足1.3億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換句話說,如果美國在生產乙醇過程中多消耗這麼多的玉米,就斷掉了世界上1.3億人的食品供給。

利用大豆生產油脂,然後再製成生物柴油,是穩定柴油供給的主要手段,而柴油支撐著世界尤其是北美的運輸活動。美國是全球大豆的主產地之一(另一個是巴西),2020年美國作為生物柴油原料而消耗的荳油佔荳油總產量的33%。

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的生物燃油工業也十分發達,源於它們都是玉米、大豆的主產國,與美國的情形類似。歐洲為了穩定自己的燃油供給體系,使用菜籽油生產生物柴油。亞洲的印尼和馬來西亞使用棕櫚油生產生物柴油,穩定自己的燃油供給。

這裡還要注意的是,生物燃料(生物汽油、生物柴油)屬於新能源,是各國政策鼓勵的範疇。因此,全球生物柴油的產量在近年來不斷增長(下圖,單位是千桶/天)。

全球生物柴油產量近年不斷增長(單位:千桶/天)
全球生物柴油產量近年不斷增長(單位:千桶/天。作者博客)

一旦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甚至爆發石油危機(即石油短缺),基於穩定燃油供給是每個社會的核心任務,農產品出口國就必然會加速消耗玉米、大豆、菜籽油、棕櫚油等農產品,而在很多場合玉米和小麥又具有可替代性,當玉米被加速消耗時小麥的需求就會放大,所以石油危機就會引爆糧食市場。

由此也就看到,隨著去年以來油氣價格的快速上漲,讓油脂價格的漲幅明顯高於其他食品(下圖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食用農產品價格指數圖),源於油脂是最先受到油氣價格上漲而牽動的品種。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食用農產品價格指數圖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食用農產品價格指數圖(作者博客)

結論是,石油危機意味著農產品尤其是玉米(小麥)、油脂的需求放大。

第二,化石能源供給不足會導致農業產量下降。

本質上來說,穀物與化石能源一樣都屬於人類所需的基礎能源,過去很多年全球農業產量的增長,其核心推動力之一就是化石能源的充足供給加大了對農業活動中的化肥、電力、農資、農藥等方面的投入,進而推高了農業產量,這本質是化石能源(通過農業活動)轉化為穀物能源的過程。

煤炭是中國生產尿素的主要原料,而中國的尿素產能大約佔世界的三分之一。由於煤炭供給緊張的因素,網傳已經收縮了尿素出口。前期歐美一些尿素生產企業因天然氣價格高漲和供給不足,也已經暫停了部分尿素產能。這就讓韓國、印度、德國都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尿素短缺。春季即將到來,以尿素為核心的肥料價格上漲甚至短缺將嚴重衝擊今年的農業活動。

只有能源供給充足,才能保證電力供給,才能保證農田的灌溉;只有石油的穩定供給才能保證地膜等農資的穩定供給;只有石油的穩定供給才能保證農藥的供給,等等。

所以,化石能源的穩定供給是保證農業產量的基石。傳統農業是太陽光能轉變為穀物能源的過程,產量很低而且很不穩定,所以傳統農業活動的單產很低,很多時候在五百斤以內,而且氣候變化嚴重影響產量,讓人類只能看天吃飯,這就讓人口增長緩慢。但在現代農業中,農業活動不僅是太陽光轉變為穀物能源的過程,還是化石能源轉變為穀物能源的過程,這帶來了兩點巨大的優勢:第一,產量大幅提升,相對傳統農業來說預計的增產幅度很可能超過50%甚至100%。對這一點農民朋友會有深刻的體會,今天如果沒有比較充足的肥料、農藥、灌溉水供給農業產量必然會慘不忍睹;第二,現代農業可以實現穩產,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看天吃飯。這很可能才是最近五十多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二戰之後化石能源以化肥、農藥、農資、電力、農機用燃油等方式大量投入到農業活動中,推動了全球穀物產量的快速增長,這是這一時期全球人口總量加速增長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現代農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供給體系之上的,當能源危機爆發時投入到農業活動的化石能源就會停滯甚至減少,農業產量就會停滯甚至減產,這已經被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所證實,更重要的是化石能源的投入減少之後農業產量將不再穩定,這對全球的食品供給意味著巨大的危機。

結論是,石油危機意味著穀物和食品的供給端將受到嚴重的衝擊。

第三,氣候越來越惡化。

相信人們還對去年的惡劣氣候記憶猶新,6月28日,美西波特蘭的氣溫攀升到約46.7攝氏度並連續三天打破歷史最高記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利頓市的氣溫升至約47.9攝氏度,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難耐的熱浪襲擊了整個北美中西部。此後熱浪和洪水又開始襲擊亞洲和歐洲,中國的河南等地、歐洲的希臘周邊地區、德國周邊等地都受到了高溫或洪水的衝擊。而南美的巴西、非洲的南非卻受到罕見的冰雪襲擊,這在往年是難以想像的。

去年的極端氣候已經給全球的農業生產活動帶來了明顯的破壞。

以小麥市場來說,俄羅斯、歐盟、美國、加拿大、烏克蘭是全球最主要的小麥出口國(或地區),近5年年均出口量佔全球總出口量的71%,它們各自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8.6%、16.9%、13.4%、12.1%、10%。去年的熱浪導致北美小麥嚴重減產,加拿大的減產幅度居然高達40%,嚴重削弱了北美的庫存水平和出口能力。近5年,世界小麥平均產量約7.75億噸左右,而消耗量高於產量(2021年的小麥消耗量約7.867億噸)。諸多因素導致全球穀物庫存連續下降,目前的全球穀物人均庫存已經處於低位,一旦惡劣氣候持續下去導致庫存加速下滑,糧食危機就會爆發。

聯合國糧農組織給出的全球糧食庫存變化數據圖
聯合國糧農組織給出的全球糧食庫存變化數據圖(作者博客)

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個冬季,1月原本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季節,但加拿大中北部在1月的氣溫卻已經長時間停留在零上,甚至有時高達8-10度,這在往年是根本無法想像的。湯加火山噴發高度達到25000-30000米,這必將對今年的氣候帶來明顯影響。任何一次極端氣候週期一旦開啟就絕不會在短期內就結束,在開始階段往往都會愈演愈烈,這意味著極端氣候還會持續,這是今年和未來一些年農業活動將面對的最大威脅。

結論是:極端氣候在威脅著全球穀物的供需關係而且已經明顯發揮了作用。

綜上所述,石油危機為代表的能源危機將快速放大農產品的需求端,加速消耗全球庫存;能源危機又意味著化石能源供給不足,這會影響農業產量,抑制供給端,所以,能源危機就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緊縮全球的糧食供需平衡,它本質就是糧食危機。而極端氣候不斷持續將不斷削弱全球庫存,導致穀物供需市場走向進一步惡化。

進入2022年以來,石油與油脂(荳油、菜籽油、棕櫚油)價格的不斷上行,或許就是糧食危機的春季騷動。



責任編輯:宇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