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源自道家,《黃帝內經》對後世中醫有深遠影響。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傳統中醫著作,其實本為道家修煉的書,中醫源自道家。《黃帝內經》對後世中醫有深遠影響,此書是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共18卷162篇。〈素問〉以問答形式記述,〈靈樞〉談到許多技術的指導,尤其是針灸。現在就來看看其中一些名句,或對養生有一些幫助。
〈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此句出自《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怵就是我們平常所講恐慌的意思。惕,就是驚惕,受驚,驚恐和思慮,情志活動可以傷及不同的內臟。但怵惕思慮這些精神活動可以傷神。神要受傷,反過來又容易出現恐懼,心病及於腎,腎主恐。「流淫而不止」指的是滑精之類,恐懼容易傷及腎,腎受損則腎水不能上濟心火而傷神。
〈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
在藥物治療中,不同體質用不同的藥。
此句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在藥物治療中,不同體質用不同的藥。一般説來,體質較好的,可以根據病情給予性能較峻、毒性較大的藥物。反之,如體質較差,服藥後反應較大者,只能給予作用較緩、毒性較小,甚或無毒藥物。就是在用藥上須因人制宜。
〈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溼、腎惡燥,是謂五惡。〉
肺寒會咳嗽痰稀,流清鼻涕,惡寒發熱等。
此句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心惡熱」,因為心屬火,心素來就有陽熱之性。正因心有陽熱之性,故容易出現心火上炎的現象。一旦如此,會口舌生瘡、失眠、心胸煩悶等等。如果邪熱入心,甚會發狂。因此平時應減少思慮、凡事看開,不要鑽牛角尖,不要熬夜。「肺惡寒」,因為肺為嬌臟,最容易受外邪困擾。肺主皮毛,開竅於鼻。肺最怕一個寒字,這是肺的生理功能所決定的。張介賓說:「肺屬金而主皮毛,金寒則病,故惡寒。」肺寒會咳嗽痰稀,流清鼻涕,惡寒發熱等。「肝惡風」,因為肝屬木,木應風,故肝最易呈現風動之象,叫做「肝風內動」,可能出現眩暈、頭痛、筋脈失養、震顫、抽搐等現象。「脾惡溼」,因為脾最大的功能之一,在於運化水溼,而溼邪也最容易找脾的麻煩。若溼困脾土,運化失常,就會四肢困重、食少便溏。「腎惡燥」,因為腎為水臟。張介賓:「腎屬水而藏精,燥盛則傷精,故惡燥」。若腎陰不足,燥邪傷腎,腎陰不足,就會有未老先衰的諸多症候,如腰酸耳鳴、髮脫齒搖、眩暈健忘、耳鳴耳聾等。如相火妄動,還會早泄、遺精等。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胃火盛口乾涎少,忌食辛辣刺激之品,要多吃水果、新鮮蔬菜。(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此句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汗為心之液,汗出異有自汗、盜汗兩種。心陽不足、心氣虛,則見自汗,心陰血不足容易出現盜汗,盜汗患者體質多熱而偏燥。涕為肺之液,肺開竅於鼻,肺津液充盈,出於鼻竅則為涕。如肺陰虛者表現為鼻乾無涕,風寒導致肺氣失宣者,多為鼻流清涕。淚為肝之液,肝開竅於目,淚少而乾,為肝陰不足,應滋肝養血。涎為脾之液,脾胃虛弱者容易噁心且口水多,應溫中健脾,忌寒涼,也可服薑湯食用。胃火盛口乾涎少,忌食辛辣刺激之品,要多吃水果、新鮮蔬菜。唾為腎之液,腎氣旺盛,腎之陰精上充於口為唾,有溼潤口腔和溶解食物的作用。口苦口乾少津,腰膝無力為肝腎陰虛,多唾或唾液清冷應溫陽利水。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