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近年在全球「瘋搶」鋰礦,致使鋰礦價格「一飛衝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11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丁曉雨綜合報導)當中國的企業一窩蜂去搶佔新能源車的高地時,「晶元荒」還未有解,「電池荒」又接踵而至。在無法掌控行業未來的焦慮下,中企近年在全球「瘋搶」鋰礦,致使鋰礦價格「一飛衝天」,創下了歷史新高。
據《中國新聞週刊》11月7日報導,10月26日,澳大利亞最大鋰精礦生產商之一的皮爾巴拉礦業(Pilbara)公司開啟了第三次鋰精礦拍賣,最終拍賣價格定錘於2350美元/噸,創下歷史新高。
鋰精礦是生產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的主要原材料,兩者又被稱作「鋰鹽」,都是製造鋰電池的重要原料。
作為動力電池的核心元素之一,全球鋰資源近兩年一直被中企哄搶。近一個多月以來,中企就參與了8起鋰礦投資交易,總金額接近200億元,其中5起交易的投資標的位於海外,涉及阿根廷、加拿大、巴西等國。
根據SNE Research的預測,到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達406GWh,而動力電池供應預計為335GWh,缺口約18%;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到約40%。
另據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門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動力電池供應或在2025∼2026年「售罄」。電池供應不足已經影響到了新能源車的生產進度。
中國目前共有電池生產廠千餘家,但能夠成規模生產動力電池的企業只有十餘家左右。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今年1∼6月,中國動力電池產量累計74.7GWh,裝車量累計52.5GWh,這就意味著有22.2GWh的產能尚未利用。
由於動力電池需求量不斷上漲,但鋰電池原材料卻面臨短缺。特別是碳酸鋰,產能已經滿載,價格更是一路瘋漲。
在有「亞洲鋰都」之稱的宜春,電池級碳酸鋰每噸的實際成交價早已超過19萬元且沒有現貨,需要排產。
而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鋰精礦,到岸價格已經飆升到了每噸2500美元,而澳大利亞鋰精礦的採選成本僅為每噸400美元。
據華西證券預測,今年四季度鋰鹽現貨價格很可能突破20萬元/噸,創下歷史新高。
目前,因礦石價格暴漲,每噸碳酸鋰增加的成本已經超過1萬元。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市場主流報價在每噸19.4萬元至19.7萬元之間,去年同期僅為4.1萬元。
雖然國內鋰業巨頭在這一輪價格瘋漲中獲取了巨額利潤,但原材料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無力向下游傳導,淤塞在電池生產端,由電池企業硬扛。
鋰價一路狂飆突進,電池企業也在滿負荷生產,但是和電池裝機量增幅不相匹配的是,電池企業並沒有產生相應的盈利增長。多家電池企業的三季度毛利率均出現環比下降。有的已連續四個季度下滑,較去年同期下降近十個百分點。
據真鋰研究的跟蹤統計,目前動力電池成本漲幅普遍在30%至40%之間,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動力電池企業的毛利率水平,多數電池企業都開始虧本。
身處夾板中的電池企業,紛紛被倒逼著去買礦,而國內的各大公司也為爭奪國際鋰礦資源相互傾軋。
在加拿大千禧鋰業競購案中,贛鋒鋰業被寧德時代「截和」,最終千禧鋰業支付1000萬美元的違約金,放棄了贛鋒鋰業。
不但鋰電企業四處瘋搶鋰礦資源,高工鋰電數據顯示,下半年以來就有超20家企業跨界布局鋰電。
中國礦業聯合會理事、法律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欒政明認為,中企對於礦源的爭奪過於白熱化了,產業拉線過長、尾大不掉是大忌。
中企瘋狂爭奪鋰礦的背後,更多的是無法掌控行業資源的焦慮。
據悉,目前,澳大利亞的Talison Lithium公司和銀河資源(Galaxy Resources Ltd.)兩家公司控制了全球約70%的礦石鋰供給,而SQM、Rockwood以及FMC三家公司則控制了全球約92%的鹽湖鋰供應。
責任編輯:靜馨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