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後,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全體官兵合影。(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臺灣光復節」(Taiwan Retrocession Day)又稱「臺灣光復紀念日」、「臺灣光復節」或者「臺灣光復日」,定在每年的10月25日,是臺灣政府認為臺灣於1945年10月25日當日「光復」,因而訂定每年的10月25日為紀念性節日,所謂「光復」,就是指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將臺灣歸還給中國人的手裡。
甲午戰爭
於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滿清政府戰敗,清朝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於1945年9月9日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
開羅宣言
未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於1941年12月9日,中國國民政府已經單方面宣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佈告》,那份《對日宣戰佈告》是這樣子寫的:「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中國國民政府要求日本歸還臺灣,但是,未得到日本政府的正面回應。1943年11月22日至11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開羅召開會議,討論聯合對日作戰計畫和解決遠東問題。在會議上,中國政府要求戰後日本必須歸還佔領的中國領土臺灣,會議通過的《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明文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中國、美國、英國聯合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又稱為《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是一封中國、美國、英國向日本帝國發出的最後通牒,即如果日本政府不接受無條件投降,將即刻面臨「迅速和徹底之毀滅」,並再次確認了上述「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的內容。
馬關條約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Second World War)結束,日本戰敗投降,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臺灣全島人民都張燈結綵、金鼓齊鳴、舞獅舞龍,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歡呼聲中慶祝臺灣重新回歸中國的懷抱中,正式結束了自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以來,臺灣人民被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
受降儀式
臺灣於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時在當年稱為「臺北公會堂」,即現今稱為臺北市「中山堂」裡舉行中國戰區的「受降儀式」,代表日本帝國投降一方的為「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籐利吉將軍,而代表當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受降的是陳儀將軍。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辦事處設於當年稱為「臺北市役所」,即現今稱為「臺灣行政院」的院址。
光復節
翌年,即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布訂定每年的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為紀念。
2000年12月,臺灣政府頒布修訂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臺灣光復節」與一些其他節日都取消放假,因為臺灣政府認為大部分臺灣人民對這些節日不感到興趣,但是,臺灣政府鼓勵相關機關、團體或者學校舉行慶祝活動,很多地區都會張燈結綵,大肆慶祝,這類慶祝活動在臺灣澎湖、金馬等地區反應較為熱烈。
八國聯軍
在1900年6月10日至1901年9月7日的455天,義大利王國、美國、法國、奧大利-匈牙利帝國、日本帝國、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等「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大清軍隊戰敗,迫使清廷與「八國聯軍」在內的十一個國家,於1901年9月7日簽訂《辛丑條約》(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另外三個簽約的國家包括比利時、荷蘭和西班牙,《辛丑條約》的正式名稱為「Austria-Hungary,Belgium,France,Germany,Great Britain,Italy,Japan,Netherland,Russia,Spain,United States and China—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解決動亂的最後協定》),清政府除了要支付巨額的賠款等等之外,還容許外國包括日本的軍隊進駐在北京以至山海關之間的華北地區,為「七七盧溝橋事變」埋下了危機。
日俄戰爭
1904年2月8日至1905年9月5日,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而展開的一場爭奪戰爭,稱為「日俄戰爭」。在這場「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慘敗,雙方簽訂《樸次茅斯和約》(the Treaty of Portsmouth),日本帝國取代俄羅斯帝國,奪得「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控制權。
日本關東軍
1905年,日本在華北、遼東半島等地區進行開發,以便在東北地區擴大勢力,由「日本關東軍」駐守,設立殖民地的日本官方機構「南滿鐵路公司」,逐漸取得當地的重要工商業的控制權,把東北地區作為入侵中國的基地。
溥儀登位
1908年,清朝的溥儀皇帝登位,改年號為宣統。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爆發「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清朝覆亡,「中華民國」成立。
九一八事變
1927年,日本制定「滿蒙政策」,將中國「東三省」和「內蒙地區」的「滿蒙地區」與中國本土分離,在國民政府的反對下,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藉口而侵佔瀋陽,歷史稱為「九一八事變」(又稱「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之後三個月,日本「關東軍」侵佔了中國東北全部地方,但是,日本受到世界列強的譴責,「關東軍」就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一個傀儡政權作為權宜之計,1932年3月1日成立「滿洲國」,3月9日,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國家元首,定都新京,即現今的長春市,年號「大同」,然後,日本與「滿洲國」簽訂《日滿議定書》,使日本「關東軍」能一直在「滿洲國」駐軍,說是「滿洲國」與日本帝國協約共同保衛「滿洲國」國土,而實情是日本「關東軍」已經佔據了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然後部署繼續向南擴張勢力。
七七盧溝橋事變
1936年6月26日,「國民政府」的軍隊調至豐臺駐防,駐軍行抵「豐臺火車站」的時候,火車突然鳴笛,致使一匹軍馬受驚,衝進了日本軍營,一名國民士兵與值勤的日軍交涉,未果,還被日本士兵打傷,這是「第一次豐臺事件」。8月31日,一名日本軍人闖入國軍駐豐臺的軍營,與衛兵發生毆鬥而被刺殺,這是「第二次豐臺事件」。日本「關東軍」以日本衛兵被國軍刺殺為藉口出兵豐臺,10月6日,豐臺失陷。日本「關東軍」佔領豐臺之後,已經控制了北平以東、以南和以北三面的地區,「盧溝橋」無形中就成為了北平對外的唯一要道。
1937年7月7日晚上10時40分,日本駐軍在宛平縣「蘆溝橋」附近的荒地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他們向國軍聲稱在演習中聽到在「蘆溝河」畔的「龍王廟」方向響起了三發槍聲,之後發現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國軍認為時值夜深人靜,這些舉措恐怕會引起當地居民不安而加以婉拒,建議在天亮之後,日軍才派代表入城調查,但是,日軍堅持立即派兵入城調查,雙方未能達成協議,在僵持之際,報稱失蹤的日兵突然歸隊,日方仍然堅持派兵入城瞭解情況;至第二天7月8日凌晨3時25分,日軍宣稱「龍王廟」方向又傳來3發槍聲,認為是國軍對日方進行的攻擊,於是在4時20分下達攻戰命令,當時,日軍意圖從「盧溝橋」攻入「宛平城」,國軍奮起抵抗;翌日清晨5時30分,日方仍然堅持入城搜查,中方仍然不答允,日軍突然開炮攻轟「宛平城」,掀起了「侵華」的第一炮,國軍堅守鎮地,奮起還抗,雙方展開攻防戰,雙方各有傷亡,戰鬥持續2個小時之後,日軍仍然未能攻破國軍的防線,戰事開始沉靜下來;上午9點30分,中方提出休戰,雙方僵持不下;上午11時,零零星星的戰鬥此起彼落。歷史學家認為日軍託詞攻打中國,這件事件就是引發「八年抗日戰爭」之「七七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8日,「國民政府」蔣介石下令:「宛平城應固守勿退。」
7月11日,「國民政府」對「七七盧溝橋事變」下達三點指示:一、不准接受任何不合理的停戰條件;二、軍隊要堅決守城,不許後退一步;三、必要時準備犧牲。
7月12日,日軍速速增加援兵,在天津集結飛機200餘架。
7月13日,蔣介石下令國軍要「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同時,蔣介石派兵北上華北應戰。日軍多次攻宛平城都被國軍擊退。
7月16日,日本內閣議決增加軍費,而且積極備戰。日軍在北平、天津地區已經集結兵力超過10萬,飛機超過100架,並在豐臺修築飛機場。
7月23日,日軍多次進攻「宛平城」亦都被國軍擊退。日軍再在北平、天津地區集結兵力超過16萬,準備全面入侵中國。
7月30日,日軍從東面、北面、南面攻城,國軍奮勇抵抗,死傷慘重,最終不敵,北平、天津終告淪陷。
7月31日,蔣介石發布《告抗戰全軍將士書》,表達「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決心全力抗日,勉勵全體軍民「驅逐日寇、復興民族」。
從樂曲中反思
一、劉家昌作曲、作詞、主唱《中華民族頌》
《中華民族頌》歌詞的內容其實是歌頌中華民族。歌詞的開頭是歌頌中國河山的壯麗:「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瑪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歌詞接著道出了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第三部分講出了作為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精神:「經得起考驗,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千秋萬世,直到永遠!」
二、陳耀川作曲、李安修填詞、劉德華主唱《中國人》
歌詞的前部分講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苦難:「五千年的風和雨,八千里山川河岳,一樣的淚,一樣的痛,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在心中。」歌詞的後部分講出了中華兒女團結的民族精神:「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三、劉家昌作曲和填詞、鳳飛飛主唱《我是中國人》
歌詞講出了:「儒家的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就要著重人的仁、義、禮、智、信等品德修養。中國人秉承的是儒家的傳統思想,而不是「馬列毛主義」,切勿沾染到黨的鬥爭、殘殺、戰天鬥地、中國人鬥中國人的文化啦!
歌詞又講出:「八年艱苦的奮鬥證實我堅毅的民族!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同胞受苦,河山待復,我會牢牢記住;我不管生在哪裡,我是中國人!不論死在何處,誓做中國魂!」當年的革命義士、抗日英雄做到了!今天的我們身為中國人又何去何從呢?走向自由、民主,抑或強權、專制、獨裁呢?
四、黃自1935年作曲、鐘石根填詞、閻荷婷主唱電影《天倫》主題曲《天倫歌》
電影《天倫》講述日本侵佔了東北各省,並且準備揮軍南下的歷史時刻,歌詞提到:「人皆有父,人皆有母,翳我獨無,小鳥歸去已無巢,兒欲歸去已無舟,何處覓源頭?莫道兒是被棄的羔羊,莫道兒已哭斷了肝腸,人世的慘痛,豈僅是失了爹娘,奮起吧!孤兒。驚醒吧!迷途的羔羊。」歌詞第二段勸喻中國人:「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獻出你赤子的心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獻出你赤子的心情,服務犧牲,捨己為人無薄厚。」以達到「大同博愛,共享天倫」。反映出中國人仁德、仁愛的深厚文化。
五、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劉雪庵作曲、潘孑農填詞《長城謠》
歌詞的開頭提到家鄉的美好:「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歌曲繼而講出日本侵華的慘情:「自從大亂平地起,姦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喪。」歌曲末段激勵人民要英勇抗日:「沒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大家拚命打回去,那怕惡寇逞豪強,全國的同胞心一樣。」
六、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徐小鳳主唱《勇敢的中國人》
在日本侵華時期、在黨統治之下,「錦繡故鄉色變」,「嬌美翠湖含恨」,「誓要將我苦難化為悲憤,做個勇敢中國人,熱血決拋抵抗敵人,熱血灌醒中國魂。」要做中國人,就要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勇於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要勇於排斥只看金錢、利益、權勢和鬥爭的黨文化,「我萬眾一心,哪懼怕艱辛,衝開黑暗。」
七、顧嘉煇作曲、岳飛作詞、莊學忠主唱《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兩句詩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的詩作,全首詩是這樣子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這首詩的意譯是這樣的:「在巨風之下而不倒,才能夠顯得草的強勁,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仍然忠心為國,才能夠看得出誰是忠誠的臣子;勇者不懼,才能明白忠義的真理,智者必定心存仁厚,然後又能夠實踐出來。」三國的關羽守城至一兵一卒,北宋的岳飛精忠報國,都是真正的忠義之士。「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兩句詩比喻只有經得起嚴峻的考驗,才能夠攀比出誰真正的堅強、真正的忠義、仁厚。
小結
祝願各位能夠做一個「不怕艱辛,衝開黑暗的中國人」!
来源:看中國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