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造紙術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所改良。圖為法國傳教士蔣友仁所繪水彩畫圖冊《中國造紙藝術》中的晾紙場景。
提及紙張發明者及造紙術,大家會聯想到蔡倫。不過,埃及工程師哈桑拉賈於1962年對全世界宣佈一項振奮人心的消息,他成功將失傳了近千年的莎草紙製作工藝找回來了,一時之間轟動全世界的考古學界,人們再一次為古埃及文明的璀璨而稱讚不已。可是,為何世界學者依然認定,紙張是由中國發明的呢?
先來談談埃及莎草紙,這是早在西元前3000年就已經發明的一種特殊「紙張」,一度成為埃及、西亞及歐洲極其盛行的書寫載體工具,比中國蔡倫改進紙張要早了3000多年。
古埃及的紙莎草書。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在西漢造紙術發明前,在全世界使用的,包括莎草紙在內的各種書寫載體的歷史。莎草紙最早出現在古埃及文明裡,後來則慢慢傳入其他地區,依據當今考古的發現及史料記載,直到12世紀,中亞的拜占庭帝國仍將莎草紙作為常用紙張。
在莎草紙之後,西方國家普遍使用羊皮紙、牛皮紙作為書寫載體,其製作工藝是將羊皮或牛皮浸泡到石灰水中,以將脂肪、肌肉等等組織除去,而後不斷拉伸擴張,使其變薄後曬乾,再將其打磨壓平,進而成為了羊皮、牛皮紙。由於這些羊皮、牛皮紙利於保存,不容易損壞,致使西方世界於西元2世至13世紀時期廣泛使用。
至於中國,在造紙術發明前,祖輩最多是使用竹簡、絲帛來作為書寫載體,但是竹簡需要專門的雕刻師,至於絲帛又極其貴重,這些因素帶來的影響,導致春秋先賢諸如孔子、老子等人的著作不多。
不過,為什麼莎草紙、羊皮紙、竹簡之類的,都算不上紙張,而它們又有何共同性呢?這就得談及莎草紙的製造原理了。埃及莎草紙的原料是一種叫做紙莎草的植物,高度可達3米且草莖十分粗壯,又富含水分與纖維,並廣泛分布於埃及地區。
廣泛分布於埃及地區的紙莎草,是製作莎草紙的原料。(以上圖片來源均為公有領域)
古埃及人在製作莎草紙時,先將紙莎草的草莖割下,切成了40釐米左右的長條,並剝去了外部的綠色表皮,再切成薄片。切下來的薄片會放置在水中浸泡一周,讓薄片內的糖分釋出,而後將這些薄片並列放置成一層,後來再以垂直及第一層的角度,在上面堆放了第二層。
當工人後續將紙莎草放置在兩層亞麻布之間,並使用木槌不停捶打,將薄片內的水分擠壓出去,並用平整的重物壓住。等到一段時間過去之後,再將已經失去大部分水分的紙莎草拿出來晾乾,最後將其拋光至平滑,並且在一面用特殊的膠水粘合,保證其成為一張完整的「紙張」後,一張「莎草紙」就製作完成了。
至於中國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則是將樹皮、麻頭、漁網等原料剪碎、搗碎之後,再整個煮爛,隨後將這些原料中的纖維提取出來,並聚集成紙漿。等到紙漿降溫後,再將紙漿撈出,接著過濾水分,擠壓平整,製作成紙膜,再經過晾乾、磨平等工藝,製作成紙張。
對比上述兩種製作工藝,我們就能夠明白為什麼莎草紙不被視為真正的紙張了。因為莎草紙說到底,就是直接取用自然原料,並未進行專門的纖維提取,而其品質也遠遠不如紙張,甚至也不如羊皮紙。
然而,在埃及能夠使用莎草紙,正是因為古埃及氣候本身就比較乾燥,即使如此,當在莎草紙上書寫文字時,墨水也時常會出現暈染的現象。正因如此,當莎草紙傳播至氣候潮濕的歐洲後,就更加難以保存了。
於是,莎草紙慢慢被羊皮紙、牛皮紙取代,等到絲綢之路連結東西,中西交流益發密切,中國物美價廉的紙張傳入了西方後,羊皮紙與牛皮紙就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紙張——蔡侯紙給取代了,而質量更低於羊皮紙、牛皮紙的莎草紙,就更是遠輸蔡倫。
也正是因為這種工藝差距,中國的造紙術才會被世界公認為最早的造紙術。不過,莎草紙雖非真正意義上的造紙術,但也足夠說明古埃及文明的輝煌了,畢竟古埃及人在使用莎草紙時,中國人正在骨板上辛苦地刻著字!
責任編輯:吾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