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空軍 F-16戰機(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1年2月6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國家利益》網站發表評論文章稱悲觀主義者認為,兩岸戰爭可能會在近期爆發,尤其是在川普(特朗普)-拜登過渡時期,他們的論點基於以下兩點。首先,與川普政府非常支持臺灣和對中國持敵對態度不同,拜登可能對中國更友好,對中國採取針對臺灣的敵對行動相對地也更寬容。第二,新政府可能太忙而無法控制兩岸關係。同時,大流行給美國造成的人員傷亡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中國無疑可以抓住時機進行突襲。
沒錯,最近幾週,我們確實看到中國加大了對臺灣的軍事行動,例如屢屢入侵臺灣的防空識別區。但是,仔細檢查發現,中國越過中線並不是新的行為。實際上,現在看來,它的儀式化程度如此之高,以至於它產生的焦慮感比臺灣冠狀病毒爆發的新恐慌還少。簡而言之,對於中國臺灣民眾而言,這些中國軍事「示威」是象徵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意義,因為它們不會動搖公眾的注意力,也不會引起恐懼。
兩岸的熱戰不會很快發生。實際上,有幾個原因使我們相信這種可能性是沒有根據的。首先,儘管與美國並不完全相同,但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在國際政治中應該關心自己的聲譽。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華盛頓取消了多邊協議,北京趁此機會成為許多國家(例如「一帶一路」倡議)的提供者。這一新角色賦予了中國更大的全球影響力,但它無意間迫使其表現得有點像霸權。實際上,要有效取代美國的角色,中國要想延長這種地位,就需要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為了繼續促進其國家利益並贏得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民主國家(例如歐洲國家)的合作,中國將可能希望展現或至少假扮一個友好和包容的形象。這裡,不是對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意圖做任何假設。實際上,中國很可能懷有基於侵略的修正主義議程。但是,總的來說,要繼續全球尋求霸權,中國至少必須認真考慮許多國家,尤其是歐美大國仍然可能阻止其崛起。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一直在不遺餘力地通過其軟實力以及外交和媒體手段向外國傳達良好的形象。這被稱為「對外宣傳戰略」,該戰略於2009年發起,獲得習近平大力支持,中國無疑正在作出巨大努力以樹立其在世界範圍內的積極形象。
對於一個在兩岸戰爭中具有聲譽的中國來說,這意味著它將迫使中國在採取行動之前三思而後行。兩岸戰爭會破壞中國在建立其和平崛起聲譽方面的努力。無論中國如何證明其行動的合理性,入侵臺灣都一定會被國際社會視為擴張主義和破壞規範的行為。因此,儘管中國現有的軍事行動可能會繼續,但戰爭在未來幾年內不太可能實現。
但是,有些人有時可能會爭辯說中國內部壓力可能會導致其對臺發動戰爭。但是,這種說法沒有依據。首先,如前所述,這會損害中國的聲譽。其次,轉移壓力的行動和軍事行動的成功取決於針對共同的外部政黨/威脅的民族主義。儘管中國在2000年初曾展現了強烈的針對日本的民族主義,但要求中國政府入侵臺灣的全國性抗議很少或根本沒有。
實際上,為了使中國轉移國內批評,邏輯上會將美國作為首要目標。屈辱的時代,貿易和商業上的不公平待遇,甚至美國提出的改善其環境和人權的要求,都可以成為中國攻擊美國的藉口。但是,中國選擇美國作為目標也會猶豫,因為北京瞭解到,一旦這樣做,日益加劇的民族主義,反美主義和美國的報復行為可能會適得其反,從而破壞中共政權的穩定。因此,為了在轉移壓力與風險管理之間取得平衡,中國可能會採取其它目標,例如日本或印度。但是,印度是核大國,而日本則與華盛頓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因此,無論中國國內動亂多麼嚴重,中國也應該避免使用武力。
除上述原因外,美國出於捍衛臺灣的隱含安全承諾可能會保留。儘管美國沒有明確說出要捍衛臺灣的條件,但中美雙方都知道,如果中國發動這場戰爭,美國很可能會介入兩岸衝突。不可否認,美國仍然擁有重要的軍事優勢,中國對此情況非常瞭解。
總之,儘管有人極力描繪了當前兩岸關係的慘淡景象,但由於以下原因,戰爭是不可想像的,不太可能發生。首先,這會損害中國的國際聲譽。第二,臺灣不是解決中國國內問題的好目標。中國可能根本沒有可行的選擇。第三,戰爭可能會引起美國不必要的關注,並迫使美國改變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