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抗是否可能爆發「熱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8月13日訊】最近中美之間的大國衝突,可以說是愈演愈烈。作為進攻方的美國拋出了「政策組合拳」,從衛生部長阿扎訪問臺灣,到美國財政部制裁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和中國政協副主席夏寶龍,下手之重恐怕是中共方面也沒有想到的。隨後中方不甘示弱,前天拘捕黎智英等人,大有反制美國的香港政策之意。不過,到目前為止,中美雙方的對抗還都在「冷戰」範圍,但是否最終走向「熱戰」,爆發軍事衝突,這是外界非常關心的事情。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中美之間雖然已經接近撕破臉,但是雙方都擁有核武器,一旦爆發軍事衝突,風險極大。因此,我不認為中美兩方有開啟軍事衝突的政策規劃,甚至連是否有這樣的意願都令人懷疑。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以政策制定者的意志為轉移的,中美之間發生「熱戰「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理由有二:
第一,雖然前不久中美兩國的國防部長通過電話,試圖管控雙方在南海對峙的局勢。但是目前中美之間的對話渠道幾乎已經關閉,兩國的高層領導之間已經不再通電話,更沒有新的會晤。特朗普表示,沒有興趣繼續跟中國領導人討論貿易問題;國務卿蓬佩奧被中共大罵是「人類公敵」,更不可能再會見楊潔篪。這導致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只能通過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的方式向美方喊話,而楊潔篪也只能用發表署名文章的方式,試圖表達講和的立場。這種情況在中美建交之後都是罕見的。當年中國發生「六四」屠殺,美國還第一時間派了國家安全顧問秘密訪問北京,就是為了保持對話以管控風險。顯然,對於激烈對抗的兩國來說,沒有對話是相當危險的事情,也是可能導致衝突升級的重要隱患。
第二,儘管雙方目前都沒有進行軍事衝突的意願,但是長期的對峙,尤其是在南海和臺灣海峽這樣敏感的高風險地區的軍事部署,實際上是在不斷積累發生熱戰的可能性,因為存在著擦槍走火的可能。最近中國清華大學政治系教授劉瑜就表達了這樣的擔心,她引述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的理論指出,「最後發生衝突的時候,往往並不是雙方真的想打架,而常常是被一些不起眼的偶然性因素或者第三方因素綁架,騎虎難下,最後硬著頭皮打了起來」。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我們不可忽視。社會學有一個「自我實現預期」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說的人太多、話題持續太久,它就真的有可能發生。這是事物發展的邏輯,也是很難避免的。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兩點:第一,中美雙方的決策者,應當是希望盡量避免發生熱戰的;但是第二,不管雙方如何小心,繼續對峙的結果,將導致從冷戰升級到熱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唯一的避免方法,就是雙方要有一方主動求和認輸。但是就目前狀況來看,雙方都有不能輸的壓力。因此可以用一句話總結:中美熱戰,當然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