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改變進食和鍛練的時間,人們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過去糖尿病被稱為「吃出來的富貴病」,隨著飲食型態的改變,糖尿病罹患率也隨之升高,近期有研究指出吃早餐前鍛練身體可以增加脂肪燃燒,改善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並使人們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近日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禁食狀態下運動比在餐後運動更能幫助人們控制血糖值。
該研究對象為30位被歸類為肥胖或超重的男性,6個星期中,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安排他們進行長達50分鐘中等強度的自行車運動。研究對象一組為運動前吃早餐,另一組為運動後吃早餐,除了早餐和晚餐的時間限制外,他們的飲食沒有任何規定。
巴斯和伯明翰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早上空腹便開始進行運動者,其燃燒的脂肪量是吃完早餐後才運動的兩倍,顯示空腹進行體育鍛練可增強全身和骨骼肌脂質利用。會有這樣的現象,主要在於空腹運動時會迫使身體從儲存的碳水化合物提取能量,一旦碳水化合物被迅速用完,身體便會燃燒脂肪來獲得能量。
空腹運動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此外研究還發現,進食前運動者的肌肉對胰島素的反應比進食後運動者的肌肉更敏感,這代表著空腹運動者需要較少量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水平,此為「胰島素敏感」。
身體如能有效地使用胰島素,稱為「胰島素敏感」,通常被視為身體健康的標誌。相對而言,胰島素敏感性低的人需要大量胰島素才可降低血糖,並且可能患上第二型糖尿病。
儘管空腹運動比吃完早餐後才運動者燃燒較多的脂肪量,但受測者在六週後並沒有明顯的體重減輕,而在對胰島素的反應有顯著差異。由於此研究對象僅有男性,未來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研究女性及不同群體是否會有同樣的研究結果。
改變用餐與運動的先後順序,便能影響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雖然空腹運動可增加脂肪燃燒及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但對於減重並無明顯效果,因此若期望達到體重減輕的效果,需要在熱量的攝取和消耗上有所控制。
特別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並不建議空腹運動,應先進食一份醣類食物,運動後再吃早餐,以避免出低血糖的情況。過去研究顯示,只要透過長期的規律運動訓練,不論是否空腹,皆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度並可延緩老化的速度。今天運動了嗎?為了健康,開始動起來吧!
糖尿病的類別與診斷
據臺灣國民健康署指出,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及妊娠型糖尿病等。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
(一)糖化血色素(HbA1c)≧6.5%
(二)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
(三)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
(四)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
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患者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