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壯之年的康熙帝巡幸塞外、日理萬機之餘,每天就是以射箭和寫字消遣。
康熙皇帝(公元1654~172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史書上稱道的聖君。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無與倫比,一生南征北討、開疆平叛、擒鰲拜、定三藩、親征大漠,而且博學多藝,不但精於算學、懂得醫術,在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上的表現也得到後人稱道。在武功上英勇善戰的康熙帝,其書跡洋溢秀勁清麗、灑脫雅逸的風格,展現內心閒適的世界,他這種功夫是怎樣做到的呢?
巡幸塞外以翰墨消遣
盛壯之年的康熙帝巡幸塞外、日理萬機之餘,每天就是以射箭和寫字消遣。「文房友筆墨,灑翰起龍翔」就是他沉浸翰墨世界、酣暢自娛的寫照。隨從護衛的臣子們每天都能看到皇上的神射技能,百發百中,而皇上的書法造詣如何?臣子們沒能看到,感到十分好奇了。有一天,扈從大學士翰林等官員齊集行宮之前,恭請皇上露一手書藝給臣下們瞻仰。於是康熙帝率領諸皇子出行宮門外,坐下來書寫,才片刻時間,寫了大字、小字數十紙,扈從諸臣圍上來聚觀,人人都露出驚喜的神色。
《柳條邊望月詩》是一首七言絕句:
雨過高天霽晚虹,關山迢遞月明中。
春風寂寂吹楊柳,搖曳寒光度遠空。
內容為描寫雨過天晴的春天塞外景致:邊塞楊柳搖曳在寂寂春風裡,春雨初霽的傍晚,天邊出現彩虹,明明月色中關山迢遞。
楊柳拂風、柳絲映寒光,無邊自在!楊柳無心觀者有情,無限情致寄楊柳,搖搖曳曳度遠空!這一《柳條邊望月詩》書法筆畫圓勁秀逸,淡泊樸雅。字裡行間疏朗勻稱,散發閒適、自然的情趣,細緻的筆劃婉轉秀勁,展現深厚的功力和圓潤成熟的書法藝術水平。而這一份閒適、自然的情趣,又和《柳條邊望月詩》的詩意情致相互照映,書詩相得益彰!
康熙帝從小就喜好臨摹書法,每天寫千餘字,沒有一日間斷。
書法造詣何處來?
康熙帝的書法造詣來自何處?他自幼雅好讀書,留心翰墨,喜好臨摹古代名人的墨跡、石刻。扈從諸臣聚觀他的書法時,他透露了自己習練寫字的歷程和心跡:
「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凡批答督撫摺子、及朱筆上諭皆朕親書。」
康熙帝從小就喜好臨摹書法,每天寫千餘字,沒有一日間斷,在他告訴臣子的當下,已經持續三十幾年。他對古代以來的名人墨跡、石刻名碑,無不細心臨摹。這樣的功夫,展現在他寫字功力上,就是「敏速、從無錯誤」。康熙帝留下御制法書許多冊,臨寫二王、唐太宗、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等大家諸帖的作品。
康熙帝喜愛明代董其昌的書法。當時的書法大家、翰林官沈荃(順治九年一甲三名進士)很擅長董風的書法,康熙帝請沈荃入宮實侍,以沈荃為師,虛心學習。康熙帝曾傳諭閣臣李光地說:「朕初學書,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實侍,屢指陳得失,至今每作書,未嘗不思荃之勤也。」在老師勤懇地教學下,也可以看到康熙帝本人勤學不倦的身影。
康熙帝便裝寫字肖像畫。
敬慎書之道
康熙帝愛好書法,用功於書法,也重視翰林院的官員的書法,他在選用人才時也注重其書法水平。有個實例,康熙帝三十年(公元1691年)科考殿試的結果,科考官擬定了前三名的名單:第一名吳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楊中納。康熙帝閱卷後,看到戴有祺「書法尤嘉」,於是將他欽點為一甲一名,得中狀元。還有一例,康熙帝之朝最後一次會試選拔進士(1721年),聊城人鄧鍾岳(1674~1748年)進京應考,雖然他文章平平但書藝超人,結果得到康熙帝賞識「字甲天下」,並欽點他為狀元。
康熙帝認為書法可陶冶人的性情,鍛鍊人心正氣和,進而契於玄妙,所以是養生之道、長壽之道。他作《仿二王墨跡》詩就說出:「銀鉤運處須師古,象管揮時在正心。」康熙帝一生持續不斷地臨摹古人名作從而自運書寫,「師古正心」表現他在筆墨世界裡與古人、與天地的契合。
有一次他到法海寺瞻仰皇考御書的時候,御筆親書了「敬佛」二字,其詩《法海寺瞻皇考御書敬佛二字》,有這樣的詩句:「法則光華遠,千年照佛輪」!
千古聖君盛大功業和書法的思想底蘊,乃在於敬佛、敬天!康熙帝另有一聯親書的對聯,橫幅就是「敬天」,對聯是:「以愛己之心愛人,以責人之心責己」。康熙帝將對聯掛在書房,宛然天天聆聽領受上天的耳提面命一般,流露的是聖君的敬天憫人的胸懷,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器度。「敬佛、敬天」,這是一代聖君康熙帝的宸翰墨跡留給後人生命的情致、生命的信仰,也留給人聖君的風範。
康熙曾表示,凡批答督撫摺子、及朱筆上諭皆朕親書。(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郎潛紀聞》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責任編輯:飛鴻雪泥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