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奔 淚流 那些被水淹沒的三峽古跡(組圖)

作者:趙長歌 發表:2019-09-06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浪奔淚流那些被水淹沒的三峽古跡
那些被水淹沒的三峽名勝(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長江,是孕育華夏民族的河流,滾滾東騰的大江見證、積澱著東土五千年神傳文化。長江上最著名的是三峽,它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191公里。造化鍾神秀的三峽,兩岸峻嶺絕壁,水上煙籠霧鎖,行舟江上,仿佛置身中國水墨畫中,令人心馳神往。

三峽,曾經上演了大禹治水禹劈三峽的神跡,三國時代蜀國君臣的忠義,抗戰時期守土將士的英烈……歷代名流更曾不約而同到此留下詠嘆墨跡,成就了歷史上動人心魄的傳奇三峽。

然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强行上馬,632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沒,超過113萬民衆被迫遷離,許多千年古城炸毀了,許多江上行業消失了,許多人文古跡不見了,那秦磚漢瓦、唐詩宋畫、古風鄉音再難追尋。

白鶴梁

白鶴梁位於長江三峽上游涪陵城北,傳說唐朝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後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白鶴梁在千年的時間裡,集書法家之大成,被譽為「水下碑林」。
白鶴梁在千年的時間裡,集書法家之大成,被譽為「水下碑林」。(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白鶴梁是一座天然石梁,長約1600米,寬15米,每年枯水季才露出水面,真是名副其實的「水落石出」,文人墨客就在這段時間在此題刻,千年的時間裡,留下了3萬多字真跡,集書法家之大成,因而有「水下碑林」之稱。

白鶴梁石魚
白鶴梁石魚(Litanwei/wiki/CC BY-3.0)

1200年前,三峽先民已經開始在這道石梁上刻魚為記,觀測水位變化。白鶴梁石刻是世界上存在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記錄水文數據最多的枯水題材石刻,被譽為「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蹟」。三峽庫區蓄水,白鶴梁全部被淹沒於水下。

豐都

豐都名山是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圖為豐都天堂山玉皇大帝頭像。
豐都名山是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圖為豐都天堂山玉皇大帝頭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豐都名山,位於重慶市下游豐都縣的長江北岸,是道家72洞天福地之45位,春秋戰國時是秦、楚爭雄要地。這裡也是酆都大帝與十殿閻君管理諸鬼之所,因但丁的名作《神曲》描述的是九重天天堂、地獄、煉獄之事,跟豐都類似,所以豐都也被稱為「中國神曲之鄉」。

但丁的名作《神曲》描述的是九重天天堂、地獄、煉獄之事,跟豐都類似,所以豐都也被稱為「中國神曲之鄉」。
但丁的名作《神曲》描述的是九重天天堂、地獄、煉獄之事,跟豐都類似,所以豐都也被稱為「中國神曲之鄉」。(Gisling/wiki/CC BY 3.0)

豐都鬼城內有哼哈祠、天子殿、枉死城、奈何橋、黃泉路、望鄉臺、藥王殿等多座表現陰間的建築,能讓人間明瞭「善惡昭彰」之理。

豐都鬼城的望鄉台
豐都鬼城的望鄉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峽水庫蓄水後,豐都鬼城被淹沒,據當地人說,因為鬼回不到鬼城,當時夜裡經常見鬼,後來修建新鬼城,情況才好轉。

忠縣

尋找三峽忠義之源,首先要到忠縣。三國時,龐統折於四川落鳳坡,諸葛亮、張飛援軍趕來,一路上,各守鎮懼張飛威名,望風而降,唯江州(忠縣)嚴顏不降。

張飛義釋嚴顏的往事發生在忠縣。
張飛義釋嚴顏的往事發生在忠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國志》中記載了張飛義釋嚴顏這段往事:「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千年後,多少人還想去找尋當年的忠義,可忠縣已隨三峽大壩的竣工沉入江底。

尋找三峽忠義之源,首先要到忠縣。
尋找三峽忠義之源,首先要到忠縣。(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丁房闕

始建於東漢晚期的丁房闕,是秦磚漢瓦的代表,中華文明的見證,原址位於忠縣東門外巴王廟前,是已發現的最高雙檐漢闕。丁房闕因三峽工程離開原址,遷至忠縣白公祠內。

丁房闕是秦磚漢瓦的代表,中華文明的見證。
丁房闕是秦磚漢瓦的代表,中華文明的見證。(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石寶寨

有「江上明珠」之稱的石寶寨,位於忠縣以東長江北岸的玉印山上,相傳玉印山原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寳」,因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

石寶寨
石寶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石寶寨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再經修繕,原建9層,有「九重天」之意,現為12層,頂上3層為1956年加建。石寶寨是「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木結構,外展飛閣,内架雲梯,層層扶壁而上,登樓覽江,風光無限。

三峽蓄水發電之後,玉印山成為四面環水的孤島,石寶寨臨水而立,原有景觀不復存在。

張飛廟

張飛廟始建於1700年前,臨江石壁上書「江上風清」。
張飛廟始建於1700年前,臨江石壁上書「江上風清」。(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張飛廟始建於1700年前的蜀漢末年,位於雲陽縣長江南岸的飛鳳山山麓,臨江石壁上書「江上風清」。廟內珍藏漢唐以來碑刻、木雕、書畫等文物千餘件,如漢《張表碑》、顏真卿書《論座帖》、岳飛書《出師表》、蘇軾書《赤壁賦》、黃庭堅書《幽蘭賦》等,因而張飛廟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之譽。

相傳張飛被屬下張達和范疆害死,頭顱被拋於江中,當晚一個漁夫受張飛託夢,到此江打撈張飛頭顱,果然撈到,於是將張飛頭顱葬於此,張飛的身體則葬於四川閬中的張桓侯祠,因此民間說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

因修建三峽大壩,張飛廟也離開其矗立千年之地,水庫蓄水前,雲陽人在此舉行了最後一次廟會,向張將軍做最後的祈願和告別。

奉節(夔州)

古老的夔州也稱奉節,有2300多年的歷史,奉節是唐貞觀年間,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而更名,是長江沿岸保留古風古貌比較完整的歷史名城。

奉節是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而更名。
奉節是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而更名。(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杜甫來到夔州,兩年的時間裡寫下400餘首詩,歌詠這裏的山川雄奇和歷史古蹟。光緒版《夔州府志》更是記載了令人神往的夔州十二景:赤甲晴暉、白鹽曙色、瞿塘凝碧、峽門秋月、白帝層巒、草堂遺韻、魚復澄清、灧澦回瀾、武侯陣圖、文峰瑞彩、龍崗矗秀、蓮池流芳。

隨著三峽水庫蓄水,在驚心的爆破聲中,奉節古城消失了,新城建在山頂,比奉節曾經最高的白帝城還高。

白帝城
白帝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大昌古鎮

大昌古鎮位於大寧河畔,小三峽的終點,有1700年歷史,是三峽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城。古鎮依山傍水、青牆黛瓦、翹角飛檐、石板鋪地、古風濃郁。三峽水庫蓄水後,有袖珍古城之稱的大昌古鎮被炸毀,原址全部淹沒。

大昌古鎮依山傍水、青牆黛瓦、翹角飛檐、石板鋪地、古風濃郁。
大昌古鎮依山傍水、青牆黛瓦、翹角飛檐、石板鋪地、古風濃郁。(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秋風亭

秋風亭位於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是長江一帶著名的人文歷史景觀。北宋名相寇準曾被任命為歸州巴東縣令,他在此指導農耕、施行教化、深得愛戴。他在此修建秋風亭,經常登亭斌詩抒懷,編成《巴東集》。

秋風亭是北宋名相寇準修建,歷代名流對秋風亭多有題詠。
秋風亭是北宋名相寇準修建,歷代名流對秋風亭多有題詠。(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歷代名流對秋風亭多有題詠,北宋蘇轍《秋風亭》詩云:「人知惠公在巴東,不知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處,江亭依舊傍東風。」南宋陸游曾題《秋風亭》兩首,其二云:「寇公壯歲落巴蠻,得意孤亭縹緲間」。秋風亭遷走了,與它相伴千年的景致沉入水底,不知寇公知曉,會不會悲戚。

秭歸

歸原址沉入江底,不知屈原的忠魂還能否歸來?
歸原址沉入江底,不知屈原的忠魂還能否歸來?(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秭歸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故鄉,形似葫蘆,又被稱為葫蘆城,屈原祠就建在這裡。一朝朝,一代代,人們紀念著屈原的忠魂。三峽水庫蓄水後,秭歸原址沉入江底。屈原在《招魂》中曾唱:「魂兮歸來!反故居些。」不知屈原的忠魂還能否歸來?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