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UserYaoleilei/維基百科/CC BY-SA)
【看中國2019年5月7日訊】高曉松有一次在電視節目與一位清華大學的博士對話,這位博士的問題是:您覺得我該找一個什麼樣的工作?高曉松勃然大怒,非常生氣的說到:你受到中國最頂級的教育,應該是國之重器,居然來問我這種問題?這實在是太讓人失望了,你一個清華博士都還沒有想好自己要做什麼嗎!
高曉松的失望之情可以理解,因為清華是中國最好的東西,清華的博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的確令人失望。這背後涉及到一個心理學的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才會讓一個人獲得明確的信念和人生使命感?
要回答高曉松的問題,需要先瞭解中國小學教育的特點:
中國小學生的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情緒特別高昂,自豪感、崇高感爆棚,說話非常有底氣,動不動就上下五千年,感覺特別有大國風範!相比中國小學生的高昂自豪的情緒狀態,西方國家的小學生就像一群懵懂的羔羊,一問三不知。除了自己喜歡的運動和玩具,以及幾個好朋友的名字之外,說不出個啥道理來。至於發展中國家的小學生,那就更萌了,大多就傻傻的笑著,情緒都非常的平緩,很少看到什麼崇高感和自豪感。
但是到了大學階段,中國學生與其他國家學生的情緒狀態正好顛倒過來。中國的大學生,包括985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強大精神力量,在小學階段爆棚的自豪感和崇高感消失的無影無蹤。他們主要想法就是找個好工作,多掙點錢而已!你想與他們談理想與信念、崇高與自豪,他們一般都很反感,甚至會覺得你很虛偽,有毛病。
而西方國家的名牌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反而普遍的具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待人生有著明確的目標和信心,對使命感和崇高感的體驗很強,與小學階段懵懵懂懂、一問三不知的狀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究竟是為什麼?
為什麼中國的小學生情緒如此的高昂?到了大學卻普遍萎靡不振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過早的「開發」了他們的複雜情緒。
人的情緒是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有其自身的規律。從心理學來說,人最基礎的情是安全感和親密感,這是在小學階段要完成的情緒培養。12歲以後,中學階段才逐步的發展高級複雜的情緒,比如自豪感、崇高感、使命感等等。
如果一個人的基礎情感沒有培養起來,缺乏安全感和親密感,內心是自卑的、怯懦的、敵意的,那麼你無論怎麼培養他的高級情緒,最終都會崩塌。我們看過很多這樣的人:從小比較自卑比較壓抑,長大了之後忽然變成一個「無私忘我」的人,自我宣揚是如何的大公無私、如何甘於奉獻,但一旦掌握了財富和權力就變得驕奢淫逸,貪婪的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這是他自己控制不了的,這是人性的客觀規律。
從心理學研究來講,安全感實際上是在6歲以前就打下了基礎,而親密感與愛的能力主要是在6歲到12歲,即小學階段完成的。包括對他人接納的能力、自我接納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這些主要都是在小學階段培養起來的。所以如果一個小學生很自豪的跟你說,我們是一個5000年的文明,我為我們的文化而自豪!那你就要小心了,他很可能心理髮育不良,有潛在的人格障礙。
如果在小學階段不尊重孩子們的自尊、不去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學校環境,孩子們就會成為心理有缺失的人!所以,創造一個平等友愛的環境才是小學階段的任務,讓孩子們感覺到安全、被尊重和被接納,而不是過早的煽忽他們的高級情感。
如果小學階段沒有完成基礎的情緒發育,孩子們的人格發育就會遭遇不可逆轉的障礙,形成心理上的殘疾。小學生表現出強烈的自豪感往往是不太正常的,特別是如果他的自豪感還是建立在一些虛假的事實上面,那麼他的心理世界就更容易崩塌了。比如我們的歷史書上說東漢就發明瞭能預測地動的地動儀,但實際上並沒有事實依據,現在能看到這個地動儀樣品其實是解放以後根據想像做出來的,並不是真的有這個東西。如果孩子是以這個信息建立起來了歷史自豪感,那麼他的信念就會崩塌。心理學上有一個葉倍思定理,就是說人的信念必須建立在分析性的證據之上!而小學生連分析能力都沒有學會,就急匆匆的去建立信念,顯然是不合適的。
由於我們沒有按照心理學的規律來培養孩子們的情感,過早、過於過輕率的啟動了複雜情緒的喚起。當孩子們真正到了應該獲得複雜情緒的時候,卻已經失去了這個能力。
我們中國是十幾億人口的龐大的國家,是一個巨大的民族,而我們整個的教育體系整齊劃一的。這樣的小學教育模式會使得我們這麼一個巨大的民族整體上的情感發育出現問題,即培養不出來具有強大情感力量的人,也就是高曉松所說的「國之重器」,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只有我們小學階段致力於基礎情感的建構,中學大學階段才可能培養出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人,能真正能夠帶領這個國家走向更高的文明層次!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我們不在小學階段保持相當的克制力,不控制住向孩子們灌輸崇高感和自豪感衝動,我們就得不到精神上的「參天大樹」!我們就不得不接受清華博士「我不知道該做什麼」這麼一個令人遺憾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