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臺關係記錄片《驚濤拍岸40年》(下):從「不沉的航母」到「成功的故事」(圖)

作者:樊冬寧 鐘睿哲 發表:2019-04-30 00: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16年12月臺灣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當選總統川普通電話(圖片來源:臺灣總統府/美國之音)
2016年12月臺灣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當選總統川普通電話(圖片來源:臺灣總統府/美國之音)

【看中國2019年4月29日訊】就在美臺雙方紀念《臺灣關係法》40週年,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之際,中國派出24架軍機與五艘艦艇進行繞臺演訓,並以轟炸機模擬對臺攻擊,兩岸關係再掀驚濤駭浪。美國之音特別製作美臺關係記錄片《驚濤拍岸40年》:從「不沉的航母」到「成功的故事」,藉由「歷史之鏡」,對照40年來美中臺這盤三角棋局的變與不變,探討美國對臺政策是否可能再次轉向?同時通過美臺曆任總統專訪與美國在臺協會前臺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對他父親的回憶,細述臺灣是如何從「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蛻變成為一個「成功的民主故事」。

駐臺美軍家屬的年少往事

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Stephen M. Young)的父親楊恩上校(Mason J. Young,Jr)曾在麥克阿瑟將軍麾下服務,1963年到1965年以中校軍銜派往駐臺灣高雄的美軍顧問團服務。

軍人世家出身的楊蘇棣13歲時與家人一起在高雄的駐臺美軍社區居住過兩年。這位目前已退休的美國外交官與妻子費雯俐(Barbara A. Finamore)住在位於新罕布希爾州的楊家祖宅。美國之音記者特別前往這棟已有216年歷史的家宅採訪楊蘇棣。訪問當天楊蘇棣雖因剛動完膝蓋手術而行動不便,但仍拄著枴杖步上二樓,向記者展示當年麥克阿瑟將軍親筆簽名送給他父親留念的照片。

他指著牆上的這張照片對記者說: 「麥克阿瑟將軍當年稱讚臺灣是美國'永不沉沒的航母'! 」


美臺關係記錄片《驚濤拍岸40年》(下):從「不沉的航母」到「成功的故事」(視頻來源:美國之音Youtube頻道)

楊蘇棣在專訪一開始便回憶起他年少時父親在高雄執行協防臺灣任務的情景。他說:「毛澤東那時仍很好戰,他們曾經炮擊馬祖和金門島,臺灣海峽時有衝突。我當時經常騎著自行車到位於左營的海軍基地。我記得有一天,有人告訴我們必須到港口去,因為有事發生,所以我們就騎著自行車過去,在港口看到臺灣的一艘驅逐艦,跟解放軍魚雷艇交火後在艦側被炸了這麼大的一個洞。」

直到多年之後楊蘇棣才知道,當時的美軍顧問團除了協防臺灣,其實還有一項特殊的任務:「我父親當時的官階是美國陸軍中校。他後來跟我說,雖然當時我們的任務是努力確保他們(臺灣)一旦遭到解放軍襲擊,可以準備好打防禦戰,但我們也十分擔心,在'大躍進'災難之後,蔣介石可能藉機反攻大陸。所以當時美軍要做的是,當國民黨軍隊進行兩棲登陸演習時,顧問團成員對任何可能性都要保持警惕。」

在訪問中笑稱自己是「新臺灣人」的楊蘇棣,時常想起在高雄度過的那段青澀的年少歲月。與同伴騎著自行車悠遊港邊、向三輪車車伕學中文、在碼頭觀看美軍第七艦隊,還有後來在玉山上向妻子求婚,都成為他難忘的臺灣記憶。楊蘇棣至今仍對當年觀看國民黨最高領袖蔣介石閱兵的畫面印象深刻,他還學起當時的臺灣民眾舉起右手高喊:「光復大陸! 光復大陸!」

非官方關係與事實上的大使館

美臺斷交之後,美軍第七艦隊在臺灣的分遣隊撤出。隨著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總統的去世,「反攻大陸」的口號也走入歷史。而美國與臺灣,則是依照《臺灣關係法》,由美國在臺協會(AI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 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 繼續所謂的「非官方關係」。

「《臺灣關係法》創建了美國在臺協會(AIT),相當於某種事實上的美國駐臺灣大使館,」 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在位於信義路的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

「美國在臺協會AIT是我們維持與臺灣關係的工具。」前眾議員沃爾夫(伍爾夫, Lester Wolff)說。

沃爾夫在卡特政府承認北京並與臺北斷交時任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是《臺灣關係法》的重要推手。

刻意的謹小慎微

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還特別以他1981年派駐臺灣時的個人經驗,談到了當年美國政府為維持美臺關係非官方性質而刻意採取的一些謹慎措施。

「我外派臺灣時,雖然是美國政府付我工資,但我必須正式辭去外交系統的職務,」他說。

楊蘇棣還說:「我們不能到(臺灣)政府官員的辦公室去見他們,如果要見面,不得不到餐館、茶館或其他地方,這種謹小慎微很不自然。」

沃爾夫議員對國務院當年對臺灣刻意設立的繁文縟節頗不以為然。他說:「這是一種虛構的關係,一種虛構的操作。你怎麼可以考慮通過一個號稱獨立的機構來處理外交問題?這很精明,他們不是政府僱員,但是卻在政府工資單上。我是說這完全是一種虛構的關係,但我認為現實是它(美國在臺協會)非常重要,就像美國這邊的TECRO(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美國一樣。」

前臺灣外交部長錢復1980年代曾擔任過臺北派駐華盛頓的代表。他也有類似不愉快的經驗。他在臺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憶說,美國國務院對他這位臺灣事實上的大使設下嚴格的「三不限制」:「國務院不許我們把雙橡園用作大使官邸,我可以在裡面睡覺,但是在名片上卻不能用那個地址,第二個不能舉辦國慶酒會,第三個不能在雙橡園舉行外交宴會。」

反思「一中政策」

楊蘇棣說:「回頭看,這是很愚蠢的,我們本來就應該乾脆地說,不要這樣做。」

按照2003年的《國務院授權法案》,派駐臺北的美國外交官不用再走先在名義上辦理離職手續的過場,美國國務院和其它政府機構可以把自己的僱員直接借調至美國在臺協會。

楊蘇棣說:「與臺灣保持非正式關係,並不意味著你要怠慢他們,我們可以尊重他們,把他們當成我們的好夥伴,即使雙方的關係是非正式的。」

沃爾夫說:「整個‘一個中國’政策的問題是一種虛構出來的東西,我們有‘一個中國’的政策,與中國打交道。我們還有一個與臺灣打交道的政策,就是《臺灣關係法》。」

美臺關係逐步改善

錢復說,當年他們忍辱負重,終於贏得了美方的信任,讓美臺關係得以穩步改善。

他回憶說: 「收到雷根(里根)總統的請帖、布希(布希)副總統的請帖,舒茲(舒爾茨)國務卿的邀請函,我也乖乖的問:可不可以去?不可以一次我就畫一橫,正字接到差不多十個了。他們開始對我有信心了。」

曾任臺灣外交部長和駐美代表的程建人對美國之音說: 「回想這40年是對的,真的是一步、一步,臺美關係的確是一步步地改善。」

1994年,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改名為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2011年,雙橡園第一次舉行雙十酒會,美臺之間的外交限制逐步鬆綁。2018年,川普(特朗普)總統簽署國會兩院無異議通過的《臺灣旅行法》,促進高層互訪,美臺關係更上層樓。

美臺關係歷經風雨

過去40年來,美臺關係雖然在整體上逐步改善,但也歷經了不少的驚濤駭浪。

1982年,里根總統簽署逐步減少對臺軍售的《八一七公報》,同時又對臺灣提出「六項保證」。

1989年,在老布希總統任內,中國出兵鎮壓以天安門廣場中心的民主示威,成為美中關係的轉折點。

1995年,臺灣總統李登輝訪美,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英文演說,並強調「臺灣經驗」是奠基於和平的政治演變,並且是在穩定而持續的經濟發展上所累積的成果。

針對李登輝訪美,中國召回駐美大使以示抗議,並在閩南沿海地區舉行導彈發射及軍事演習。

台海導彈危機

96歲高齡的李登輝在《臺灣關係法》40週年之際接受美國在臺協會訪問時回憶了當年訪美的情景,他說:「美國與中共關係很密切,盡量不讓我去,可是康奈爾大學校長一直主張,主張要讓我去,當時國會的會長、還有很多人到機場來歡迎我。"

當時台海情勢一觸即發,空軍戰機起降頻繁,股市房地產暴跌,民眾惶惶不安,但李登輝回憶此事時仍對自己當年的強勢作法頗為自豪。他說:「95年去康奈爾,96年選舉,中共發射飛彈,修理臺灣,對不對? 所以美國就派航空母艦從日本橫須賀港航空母艦來臺灣,修理中國,中國才靜下來啊。那時候我很強啦!中國拿臺灣能有什麼辦法,對不對?我發聲反對中國的飛彈,根本都是假的,啞巴彈!」

臺灣開啟民主化

1996年3月,臺灣舉行了華人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的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他在5月宣誓就職,開啟臺灣民主化。

2000年,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當選正副總統,結束國民黨50年執政,臺灣完成首次政黨輪替、和平的政權轉移。

美國催生臺灣民主

美臺斷交和《臺灣關係法》誕生40週年之際,在美國之音提出訪問申請後,前總統陳水扁在他的臉書上發布視頻回應。他回顧說:「美國支持臺灣的民主,1996年臺灣舉行歷史性第一次的總統直選,中國製造台海飛彈危機,克林頓政府派出兩艘航空母艦保護臺灣的安全,讓臺灣歷史性第一次的民選總統可以順利來選出,當然還有2000年阿扁要來參選總統,那時候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在選前三天來說,支持台獨沒有好下場,陳水扁:如此文攻武嚇,文的來、武的也來,但是阿扁和我們李前總統,完全沒受到中國因素的影響,當選臺灣的民選第一位和第二位的總統。」

當時擔任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的楊蘇棣動情地回憶起2000年3月陳水扁的勝選之夜,他說:「那場面非常令人興奮,人群成千上萬,我們也在那裡。當確定他勝選的那一刻,人們全為之瘋狂,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了臺灣人的總統。」

回顧臺灣的民主之路,陳水扁認為美國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說:「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這條路不是說那麼好走,所以最終臺灣可以來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開放報禁,可以舉行國會全民改選、省市長的民選, 到最後總統可以直接由人民投票選出,從頭到尾,全部都有美國的因素,所以臺灣的民主化,是美國政府這樣地來幫忙,若要說一句比較通俗的話,就是‘助產士’。」

「一邊一國」 與反分裂法

2002年,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的說法,攪動了美中臺關係。

2005年,北京提出《反分裂國家法》,有意藉此與美國的《臺灣關係法》分庭抗禮。《反分裂國家法》明列對臺動武的三個條件:1.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方式名義、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2.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3.和平統一的條件完全喪失。

「外交休兵」 和緩兩岸關係

2008年3月,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高票當選。他但任總統之後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路線、「和陸、友日、親美」的戰略以及「外交休兵」的主張,緩和兩岸關係。

2015年11月,馬英九在新加坡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舉行了歷史性的「馬習會」。

「馬習會」事先知會美方

馬英九在臺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特別透露了「馬習會」幕後的美中臺三方互動。他說:「馬習會結束了,我們的專機回到了臺北一個小時之後,在美國華盛頓有六個單位,包括國務院、國防部,還有國會的各種黨團都發表聲明表示肯定,這在以前是沒辦法想像的。在以前好像都是敵人,我選擇美國就要跟大陸為敵,我選擇大陸就要跟美國為敵。可是我們做到的是,我們在跟大陸進行最高層次的會晤的時候,美方反而表示支持。而且我們是在開會前五天跟大陸最後一次談判的時候,大家相互同時提醒對方,我們要跟老美打個招呼。」

馬英九強調說:「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和我們的駐美代表瀋呂巡,同時打電話給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你可以想像美國當時接到電話的時候是多麼的欣慰。」

馬英九對美國之音說:「美國對我們的安全國防都有很大的幫助,但同樣的,我們跟大陸也要發展一個和平的關係,才不會造成兩岸關係的緊張。」

2016年1月,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當選,成為臺灣第一位女性總統,臺灣也再一次完成民主政黨輪替。同年11月,共和黨人川普(川普,Donald J.Trump)當選美國總統。

川普與蔡英文通話

2016年12月2日,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接獲蔡英文總統的祝賀電話,打破了1979年以來的慣例。

臺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在臺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憶當時兩人通話的情景。

吳釗燮說:「川普當選上任之前,接獲蔡英文總統恭賀的電話,我當時就坐在旁邊,聽到了兩位領導人之間非常溫暖的對話,顯見臺美關係真的非常深厚。兩人的通話的長度大約是十分鐘左右,並就區域情勢交換意見,我們也很高興有這個機會恭賀川普總統當選,而川普總統也非常高興地形容他選戰的過程,雙方認為臺灣跟美國基於共同的價值、共同的利益,也都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更好的臺美關係,這個通話是令人感到興奮的事情。」

川普在接受福克斯週日新聞(Fox Sunday News)專訪時為自己辯護說:「我接了電話。我是在這通電話打來之前大約一兩個小時才知道…我不想讓中國給我發號施令。我只是接了個電話,不是我主動打過去的,這是一通很簡短的電話,恭賀我勝選,很好的一通電話,簡短的通話,為什麼要讓其他國家來告訴我不能接個電話?老實說我認為如果不接這個電話會很失禮。」

川普還說:「我完全理解‘一個中國’政策。但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受‘一中政策’的束縛,除非我們就其它事情與中國達成交易,包括貿易。」

大棋盤與美中臺

40年前,美中蘇大三角翻轉美中臺小三角;40年後,大國交易再次牽動美中臺三角棋局。2018年底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20國集團首腦峰會上,美中俄三方互動成為最大看點,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美國將與俄羅斯和中國都保持良好的關係。

而40年前實現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前美國總統卡特在亞特蘭大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談到了蘇聯40年前的反應:「他們相當憤怒,以外交方式攻擊我們,用尖酸的話語抱怨我們,說美國和中國聯手對抗蘇聯,但我最後還是安撫了他們,包括當時的蘇聯元首勃烈日涅夫。後來我們與這兩個前對手都相處得還不錯。」

臺灣外長吳釗燮認為,40年前,臺灣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大棋盤上的確只是一枚命運受人控制的戰略棋子。他說:「40年前,那時候是美國跟蘇聯冷戰的高峰,美國希望跟中國結盟共同對付蘇聯,在當時這種背景之下,臺灣真的是被當成棋子給犧牲掉了。」

臺灣前副總統呂秀蓮說:「(美國)過去認為我們可以聯合中國,讓中國和平轉移對付俄國。白邦瑞(Mike Pillsbury)那本《百年馬拉松》就承認錯誤,當年主張美國‘聯中抗蘇’,認為中國會改革開放,跟在美國站同一陣營來對付俄國,沒有想到養虎為患,今天中國強大了,回頭來吞噬美國,搶美國的老大地位。」

美國政策再轉向?

40年前關係正常化的美中兩國,40年後陷入貿易戰與戰略對抗。美中建交40週年之際不見高層官方慶祝活動,取而代之的是一輪接一輪的貿易談判。

川普總統與習近平主席的經濟智囊、中國副總理劉鶴會面時向媒體表示:「我認為美中達成貿易協定對全世界是好事,對美國好對中國好對全世界也好,我認為這非常重要,大家且拭目以待,我們從來沒有與中國達成過這樣的協議。」

前總統卡特對美國之音說:「我認為長遠來看,美國人民會發現,與中國好好相處對我們自身的繁榮、我們自身的和平與美好的生活來說至關重要。在川普總統政府下,我們關係暫時有所退步,但我無法預測未來下一任會怎麼做。」

呂秀蓮認為,臺灣的戰略價值在美中對抗的情況之下,更應該受到川普政府的重視,她說:「美國和中國的‘龍鷹大戰’,我們要從這樣的架構下來看臺灣,川普的幕僚告訴他,臺灣的戰略地位很重要,是第一島鏈的中心點,也是美國價值的成功故事。」

臺灣從「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蛻變為 「一個成功的民主故事」,美國的對臺政策是否會在美中戰略對抗的格局之下出現變化?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否會像40年前那樣,再次出現180度的轉向?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特別提到過去美國第七艦隊駐紮高雄的歷史。他說:「四、五十年前,高雄是第七艦隊很重要的港口。」

1960年代,騎著自行車在高雄港看第七艦隊度過年少歲月的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對美國之音說: 「我認為,如果臺灣的主權和獨立面臨直接威脅時,我們袖手旁觀,美國的信譽將會受到不可彌補的損失,我們軍隊的規劃人員嚴肅看待此事。」

解放軍機艦繞臺

而就在《臺灣關係法》簽署40週年之際,解放軍派出24架飛機與五艘艦艇在臺灣東方的西太平洋舉行軍事演習,並以轟炸機對臺灣進行模擬攻擊。

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莫健(James F. Moriarty)表示:「(中國)派出戰鬥機與轟炸機繞臺,對情勢毫無幫助,不但損及台海穩定,也傷害兩岸關係以及中國爭取臺灣民心的努力。」

沃爾夫議員說: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從未同意放棄統一的想法和摒棄武力。今日的國際社會不能再依靠武力解決問題,應該用談判與和解,而不是對抗。」

與此同時,美國宣布根據《臺灣關係法》批准一項金額五億美元的對臺灣軍售案,向臺灣提供F-16戰鬥機飛行員培訓及相關維修和後勤服務。中國外交部提出「嚴重交涉」。

美艦頻繁穿越台海

美臺之間的高層互訪、對臺軍售以及美國軍艦巡弋臺灣海峽的頻率,都在不斷地持續增加。

臺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說:「我想美國軍艦的活動在南海區域或者在臺灣海峽的活動都越來越頻繁。他們的做法是在國際法之下,通過國際的水域,他們認為這是例行性的活動。美方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例行性的活動,是經過國際水域。我們認為這是對臺灣安全的顯示,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臺灣自己防衛的能力。臺灣面對(對岸)武力威脅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充實我們國防的實力。」

臺灣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臺灣有一個不可動搖的資產,就是我們戰略地位。我們的確是第一島鏈最重要的守門人,這個美國絕對不會輕易放棄的。只有有一天力有未逮的時候才會放棄臺灣,無論如何美國不會放棄臺灣! 」

地緣宿命 vs. 三角棋局

美國絕不輕易放棄臺灣,北京也從未承諾放棄對臺使用武力。40年前與40年後,臺灣是否面臨同樣的困境?臺灣是否從未擺脫地緣宿命的三角棋局?

40年前,北京在美中建交當天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不能放棄用非和平的方式統一臺灣的承諾。」 40年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中重申: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是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40年前,臺灣總統蔣經國在回應卡特總統宣布與北京建交的《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強調:「我們決不與共匪和談,否則就是自取滅亡!」40年後,臺灣總統蔡英文在回應習近平《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時誓言:「我們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

歷史之鏡 放下恩怨

歷史之鏡清楚的映照了美中臺關係40來的變與不變。

回首當年的關鍵抉擇,前總統卡特認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卡特對美國之音表示,華盛頓與北京實現關係正常化,這是有利於世界和平、有利於美國的人民的大事。

在1979年底「美麗島事件」中成為政治犯的呂秀蓮在卡特20年前訪臺時曾當面要求他道歉。「你標榜人權,可是你完全犧牲了我們的人權。我說,包括我在內的我們所有的自由鬥士統統被打入黑牢,我說,卡特總統,你要為臺灣道個歉!」她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

94歲高齡的卡特對美國之音說:「回頭看,美中建交還是必須要做的,如同在採訪稍早中我提到的,必須要做得很秘密,因為有許多人反對這樣做。共和黨人反對這樣做。許多與臺灣打交道的工商利益團體也反對這樣做。國務院裡也有很多人反對,但我還是決定要這麼做,我也成功做到了。」

親身見證當年美國宣布斷交的蔣經國總統的秘書、現任親民黨主席的宋楚瑜回首40年來美臺關係歷經的風風雨雨。他對美國之音說:「歷史是一面鏡子,不是一根繩子,鏡子讓我們看清過去犯下的錯誤,繩子則是把我們捆住,將過去恩怨情仇綁在一起,讓我們不能夠攜手合作,為何不放下過去的恩恩怨怨,把手上的繩子解開,相互合作,共同推動未來的繁榮願景?」

民主蛻變

40年後的臺灣早已走出斷交震撼,揮別陰霾,發展成為一個美國政府和民間普遍稱讚的真正民主社會。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講時就讚美了臺灣的民主。他說: 「儘管我們政府將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和《臺灣關係法》所反映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始終相信,臺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華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

經過40年的物換星移,臺灣不再是美國官員口中的問題,而是一個成功的故事。

自由燈塔

吳釗燮說: 「1996年臺灣第一次推動總統直選,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之後,美臺關係起了一個制度性的變化,美國不再把臺灣當成戰略棋子,而是將臺灣當成民主化的典範,過去我們常常聽到美國官員稱讚,臺灣是民主的燈塔,美國最近也常常在說臺灣是一個成功的民主故事,是美國可信賴的夥伴,是國際上一股良善的力量,美國對其他國家從來沒有用過這種稱讚的字眼,可見臺灣在美國整體對外關係上的重要地位。」

酈英傑告訴美國之音,美臺關係現在是前所未有的好: 「我們過去有一些共享價值,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我們有了更多的共享價值,我們都是自由的民主政體,說現在的美臺關係是處於最佳狀態一點都不誇張。」

在臺北,一度被荒草掩埋的末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的官邸變成了充滿藝文氣息的咖啡館和電影院;在華盛頓,當年淒風苦雨的雙橡園不再庭院深深,成為展示臺灣軟實力的舞臺;而新落成的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內湖新館則是象徵美臺關係全方位增進的精神堡壘。

由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率領的慶賀團與包括總統蔡英文在內的臺灣官員一道,出席美國在臺協會(AIT)舉行的「臺美40年友誼慶祝酒會」。(2018年4月15日)

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在臺北出席《臺灣關係法》40週年紀念酒會的時候說:「美國的戰略就是要確保,印太區域的自由和開放能夠蓬勃發展,而臺灣正是美國推展印太戰略最好的朋友,臺灣是民主的成功故事、可靠的夥伴,也是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我們希望全世界都能更像臺灣。」

臺灣總統蔡英文在致詞的時候說:「美臺之間恆久的夥伴關係禁得起時間的考驗,讓我們一起宣示讓臺美永續的夥伴關係更上一層樓,讓臺灣成為連結亞洲和全世界的區域中心,如此一來,民主的燈塔才能為企盼自由的人們帶來希望的曙光。」

抉擇時刻

面對政治人物喊出的統獨口號以及親美、親中的不同論述,即將再次迎來總統大選的臺灣民眾,如何用手中的選票選擇對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

回首臺灣過去40年來的坎坷與進步以及面臨未來的挑戰,前眾議員沃爾夫說: 「臺灣是一個經濟奇蹟,也是一個民主典範,我認為臺灣如果能夠解決內部的政治問題,我相信這也是當初《臺灣關係法》立法的用意,提供這種環境,讓臺灣人民能夠自己做出決定。」

薪火相傳

而對臺灣友好的美國國會議員們也薪火相傳,延續當年制定《臺灣關係法》的精神,在《臺灣關係法》迎來40週年之際,陸續提出多項友臺法案, 包括《臺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以及《臺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

百歲老人沃爾夫從紐約到華盛頓出席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雙橡園舉辦的《臺灣關係法》40週年紀念活動時,多位美國國會的晚輩議員趨前與他握手、並向他致敬。

沃爾夫對美國之音這樣說: 「40年的時間已證明《臺灣關係法》達成目標,證明我們的關係持續存在,希望雙方的關係還能夠繼續下一個40年。」



責任編輯:石子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