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ergey_p/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3月10日訊】九十年代初期,很多私營民企壯大,聯想、中興、TCL、科龍、海爾等等一大批企業就是在那時出現的,那時國企開始競爭不過民企,大批低效的國企員工下崗(有人還以此炮轟朱鎔基)。由於在內地找不到工作,筆者就是九十年代到深圳創業的一撥人之一,個體戶,白手起家。
回想自已的創業過程,感覺資金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那時資本利潤率高,很容易通過產品銷售週轉積累起來,那時人民幣「幣值」相對還比較大,人們手上錢的絕對值數量不多,但人們都不會覺得缺錢,有錢購物消費,所以企業產品銷售環境都很好,很容易創業。
現在的人們手上錢的絕對值數量不少,但人們都會覺得缺錢,利率低、資本利潤率低,產品難賣,大學生根本難以創業。
可見,創業不是你手上要有多少資本,大生意可大做,小生意可小做,營商環境非常重要。
還有,那時雇工相對便宜很多,勞力充足。現在勞工其實也不缺,大學生很多,只是要價高了,初創的企業根本難以承受高人工成本的折騰,稍不小心就虧進去了。勞工是否容易獲得也是營商環境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國的生產製造業是很重要的部門,要不糧食怎麼出來?傢俱家電怎麼出來?等等。美國今天很發達了,仍在強調製造業的重要性,召喚通用、蘋果回國生產。製造業是一國創生性的財富基礎,其重要性我不多說。
有人說,建房子也是製造呀,沒錯,它解決人們住的問題。但是,到今天,中國房子已經很過量了,人們已經不缺房住,即使在擁擠的北上廣深,剛出來的大學生都能租到像樣的房子。中國的房子已經過量了,再大力建房,無疑把大量貨幣資本凝固在難以流動的房子中,就像鋼筋水泥一樣不可逆地永久凝固。
那麼,即使在今天,還有這麼多人想買房,需求很大。是的!因為,中國的政府和人民觀點都錯了。人民囤房,期望日後在某個時段把升值了的房子變現,而從不去考慮以後人口減少了能不能變現,還有日後內地也建設好了,擁擠的大都市的房子能不能變現,大都市的人口會否流失。要知道,房子僅是大宗消費品之一,也會受供求關係影響。
而中國的政府呢同樣把房子當成了金融品,標高房價,大肆印鈔放貸,希冀從百姓的源源不斷的月供中來解決巨額的財政資金缺口問題。
所以,現在政府貨幣大放水,資金根本就不能流到實體製造業,只會繼續凝固在鋼筋水泥的房子中。
一個沒有多元化的製造業體系的國家,又不善於國際貿易的國家,崛起幾乎是不可能的,看看美日韓的成長史就很清楚了。
即使貨幣大放水,中國全民創業的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了。中國十三億人的產值仍干不過美國三億人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