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愛吃竹子的秘密。(圖片來源:Pixabay)
大熊貓,也稱作大貓熊,一般稱為「貓熊」或「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陝西南部的秦嶺地區。大熊貓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大熊貓黑白相間的毛色和憨態可掬的外表使其深受人們喜愛,在全世界亦有大量粉絲。
嚴格地說,大熊貓是一種肉食動物,但它們基本上只吃竹子。竹子的細胞通過纖維素連接在一起,是一種很難消化的植物。但它們卻是大熊貓的美食,每天消耗20到30磅(約合9到14公斤)不成問題。纖維素被稱之為「膳食纖維」,無法被人體吸收。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未能揭開大熊貓「棄肉從竹」之謎。
根據一項新研究,大熊貓的內臟含有可能幫助分解纖維素的細菌。研究員魏輔文(Fuwen Wei,音譯)在接受美國《生活科學》雜誌採訪時表示:「如果完全分解,竹子中的纖維素能夠提供大熊貓所需熱量的近一半。但由於纖維素很難消化吸收,大熊貓從竹子纖維素中獲取的熱量比例很低。」
為了揭開大熊貓如何從竹子中吸取能量,研究人員對在圈養和野生大熊貓糞便中發現的細菌進行了分析。他們共發現85種細菌,其中有14種此前從未被描述過。隨後研究人員對與在食草動物體內發現的細菌類似的一些細菌進行了分析,尋找可能幫助分解纖維素的基因。
他們發現的細菌主要是梭菌。魏輔文表示梭菌似乎可以分解纖維素,在此過程中只消耗部分能量,餘下能量留給大熊貓。然而,研究人員並未測試梭菌能否真的分解纖維素,同時也並未測試大熊貓是否消化吸收纖維素。研究發現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日本北里大學的千秋達也(Tatsudo Senshu)對《生活科學》雜誌表示:「研究發現並不具有決定性。任何細菌、基因或者酶的存在都不一定意味著幫助消化纖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