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9月20日訊】中共體制為了保障自身生存,不斷消耗經濟,並且擴大與破壞和毀滅的範圍,包括以政治毀滅經濟,從國內破壞到國外。中國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借到的資源已全部被耗盡。
我在過去全面分析過中共集權體制的消耗特點,以下簡單總結:
體制的強大與消耗
中共是中央集權的、超級強大的體制,也意味著超級龐大的消耗。在發展期,強大支持其發展。在衰退期,龐大的消耗促使其滅亡。這意味著,中共將在貿易戰慘敗後快速滅亡。
第一、中國是典型的大機器,組織龐大、功能完善、不可分割。當機器定型後,既不能缺少主要設備和關鍵零件,又不能分割或分散。北京作為大機器的中心,通過不同區域的不同功能,集中指揮和操控中共體制。雖然不同部門在具體重要性上有所差別,待遇也不完全一樣,但是對於中共體制都缺一不可。而且,這些功能的核心部門不能分散,必須聚集在北京。中共曾經商討的分散首都功能,也完全不可實施。在北京的不同部門和功能,再延伸到全國,形成中國的集權經濟模式。這種集權大機器的模式,意味著龐大的資源消耗。
第二、中央集權自身擁有極強的擴張性。對於集權大機器來說,只有兩條路,一是不斷增長和擴張,二是快速衰落和滅亡。從大機器自身生存的角度,必然選擇增長。在國內,中共體制站穩腳跟後,不斷侵蝕私企和外資的地盤,到最後完全控制私企和外資。在國際上,中國從最初的引入外資,到大規模出口血汗工廠產品,再到以山寨實現出口的升級轉型,再進行政治操控的經濟擴張,進而強化政治擴張。中共挑戰美國,是政治擴張後期兩強爭霸的全方位對決。在擴張過程中,集權系統既獲得收入來源,更因為規模不斷擴大而導致消耗速度更快,反過來必須加速擴張,以防止自身垮臺。
第三、隨著科技快速發展,集權大機器必須在新科技領域不斷擴張。例如,對於中共來說,跟隨世界新的工業發展,中共必須投入巨資到相關體制單位,支持體制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偷盜和吸收,增強中國的工業競爭力。尤其是網路興起後,網路信息和經濟快速擴張。中共為了應對科技發展,增加和強化網路經濟和信息管控的功能。具體來說,中國的各類網路相關公司,都是中共體制的新分支。以表面市場化的方式,支持中共對於網路經濟和網路信息的控制。這些新領域擴張,意味著中國體制必須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網路經濟發展越快,實際對社會經濟的吸血越嚴重,加速中國經濟的枯竭,搶走中共體制的經濟蛋糕。
第四、科技發展也迫使大機器不斷升級。由於中共集權統治的特點,當科技發展時,中共不僅需要增加新部門,而且會對現有部門實施全面升級統治,提升統治能力。例如,中共早期對交通控制和社會控制,實施人海戰術,包括每個密集交通路口都設置交警,對社會控制則充分調動群眾,例如朝陽群眾和朝陽大媽。到最近,人海戰術已經不需要。中國城市裡充滿各種攝像頭,以大數據人工智慧控制。汽車違章由攝像頭自動記錄,自動傳輸到終端,違章者自己去窗口繳納罰款。罪犯可以通過人臉識別,自動辨識和報警,警察直接出警抓捕。大規模的設備投入,意味著天量的投資和消耗。
以政治毀滅經濟
中共集權系統是竭澤而漁的系統,加上半文盲的操作,加快自身滅亡的進程。
第一、中共體制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竭澤而漁的集權系統。集權體制的特點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可以任意破壞社會經濟,即毀壞集權體制的自身生存基礎。中共體制做到極致,為了自身生存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徹底毀滅。
第二、中共半文盲們的操作,加速竭澤而漁的破壞。半文盲們為了政績,實施超大規模的面子工程,進行超大規模的無效投入,大規模毀滅財富。在西方科技的支持下,半文盲極大提升破壞能力,從地表破壞到地下,從陸地破壞到海洋。
中國經濟的根基已經被中共徹底毀滅(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第三、中共治下的民眾,同樣無孔不入地破壞。在中共統治和教育系統之下,中國民眾支持中共的破壞,積極響應中共的號召在微觀層面加劇破壞。中共的破壞集中在主要地區,中國民眾的破壞則遍佈全地表,包括在海洋實施滅絕式捕撈。中國近海漁業枯竭後,中國漁民到遠洋實施破壞式捕撈。
從國內破壞到國外
中共不僅在國內實施破壞,更將破壞擴展到世界。在國際上,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實際上都負債纍纍。
第一、在外資依賴政策後,中共開始對拆借來的外資實施毀滅性消耗。中共只考慮自身需求,不關心資金從哪裡來。即使國際權貴集團的資金,也同樣毫不在意,大筆揮霍。到後來,中國依托在美國的上市公司大規模資金拆借,幾乎把香港的外儲掏空。更重要的是,中共掩蓋外儲中的巨額壞賬,連國際權貴集團都不知道,投入中國的資金已經被挪用和耗光。
第二、中國以金錢和賄賂,在亞非拉的落後地區,大規模進行資源的破壞性開採,遭到當地民眾的普遍痛恨。
第三、中國以劣質低價產品衝擊發達國家市場,以金錢賄賂參與發達國家政治,以各種方式偷盜發達國家技術,以「一帶一路」和共產價值觀與發達國家對立競爭,再加上中國人的奢侈消費、炒房以及各種不關注公德的行為,引發西方社會民眾對中國的極大反感。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2018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