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親自為《日講四書解義》寫序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康熙十六年(1677),聖祖仁皇帝(康熙大帝)命儒臣喇沙裡、陳廷敬等編撰刊刻《日講四書解義》,康熙大帝親自為《日講四書解義》寫序言。
本文為讀者介紹康熙大帝御撰的《日講四書解義》序言。
「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細讀御撰序言,康熙大帝開示了「四書」和「五經」之間的微妙關係。在序言中,康熙大帝指出,五經而外有四書,「如日月之光昭於天,岳瀆之流峙於地,猗歟盛哉」!有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四子,「二帝三王之道傳」。「有四子之書,而後《五經》之道備」。「四子之書,得《五經》之精意而為言者也」!
聖祖皇帝御撰《日講四書解義》序言寫道:
(參考白話文如下,古文原文附在文末)
我考慮天生聖賢,作為人民的君主和老師,千秋萬代道統的承傳,也就是統治所系的關鍵。
自從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之後,則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而《易經》、《書經》、《詩經》、《禮記》、《春秋》之外,還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四部書。就好像日月之光經行於天空,五嶽四瀆之山水流淌和峙立於大地。多麼重要啊!
有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四子,而後堯、舜、禹、湯、文二帝三王之道才得以傳承下來。有了四子之書,而後《五經》的理論體系才得以完備。四子之書,首先是得到了《五經》的精義,然後加以闡發議論。
孔子以人類誕生以來從未有過的聖明,與春秋列國的君主、大夫以及他的弟子討論政事與學問,天德王道的全部,修己治人的關鍵,都在《論語》一書之中。
《大學》、《中庸》都是孔子思想的薪傳,曾子、子思獨得其正宗。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是國家天下之所以得到治理和安寧的原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以及致中和,這是天地萬物之所以生長創造、九經達道之所以通行天下的根本。
(筆者註:關於「九經達道」:
——「九經」,是《中庸》中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
——「達道」即五達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種人際關係。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
到了孟子,繼承往聖的道統,開創後來的儒學,破除異端邪說以端正人心,使得人性本善、仁政仁義的宗旨能夠顯明於天下。
這些聖賢的訓誨言論,都是為了千秋萬代的人民所作的。儒學的道統在這裡,天下的統治也在這裡。
歷代賢明睿哲的君主,立國創業或繼位守成,沒有不對他們進行尊崇表彰,向天下人民講明此道的。我繼承祖宗基業,孜孜求治,留心學問,命令儒臣撰寫四書講義,務必要闡發義理,有益於政治。
四書與其他經史一併進講,歷經寒暑,不敢停頓,現在終於告竣,希望與海內臣民共同努力,達到至治之世,特地命令校勘刊刻,以垂永久,並親自撰寫序言,置於書前。
每每感念醇厚風俗,一定要首先端正人心;而端正人心,一定要首先昌明學術。真誠地希望根據四書的大義,探究古聖先賢的微言,並以此作為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風尚的方法,以期達到一道同風的治世,差不多進入唐堯、虞舜、夏、商、周時代的文明盛世!
(資料來源:康熙大帝欽定《日講四書解義》)
附古文原文以供讀者參考:
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也。自堯、舜、禹、湯、文、武之後,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書》、《詩》、《禮》、《春秋》而外,而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之書。如日月之光昭於天,岳瀆之流峙於地,猗歟盛哉!蓋有四子,而後二帝三王之道傳。有四子之書,而後《五經》之道備。四子之書,得《五經》之精意而為言者也。孔子以生民未有之聖,與列國君、大夫、及門弟子論政與學,天德王道之全,修己治人之要,俱在《論語》一書。《學》、《庸》皆孔子之傳,而曾子、子思獨得其宗。明新止至善,家國天下之所以齊治平也;性教中和,天地萬物之所以位育,九經達道之所以行也。至於孟子,繼往聖而開來學,辟邪說以正人心,性善仁義之旨,著明於天下。此聖賢訓辭詔後,皆為萬世生民而作也。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矣。歷代賢哲之君,創業守成,莫不尊崇表章,講明斯道。朕紹祖宗丕基,孳孳求治,留心問學。命儒臣撰為講義,務使闡發義理,裨益政治。同諸經史進講,經歷寒暑,罔敢間輟,茲已告竣,思與海內臣民,共臻至治,特命校刊、用垂永久,爰制序言、弁之簡首。每念厚風俗,必先正人心,正人心,必先明學術。誠因此編之大義,究先聖之微言,則以此為化民成俗之方,用期夫一道同風之治,庶幾近於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也夫。
(錄自:《日講四書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