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5月13日訊】「改革開放」,當然不是簡單的喊一句口號就能實現的。「改革開放」,是需要付出慘烈的代價的。要理解這個問題,當然需要回顧一下中國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開始的改革開放的歷史。
1976年10月份,以「四人幫」下臺為標誌,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算是暫時結束了政治運動時代。但是(請注意這個但是),中國並沒有立刻開始改革開放,而是延續了此前嚴管式的國家治理方式,嚴禁民營產業,嚴禁國民擁有私人財富,並對外國資本家充滿敵視。民眾開辦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乃是一種刑事犯罪行為。
1978年11月,在結束文革的背景下,安徽鳳陽幾個無比飢餓的農民決定秘密分地單干,以激勵生產積極性,不再受公社約束。這事實上意味著農民私分集體的財產,自己擁有了土地這種生產資料。根據當時的刑法,這就是犯罪。如果當時文革還沒結束的話,這個村的農民基本上都是被批鬥到死的命。即便是當時文革已經結束,然而在政治上依然延續著此前的管理模式,即便不被斗死,這些農民本來也逃不了坐牢。所謂的秘密分地,根本就沒有秘密可言。幸運的是,一個月之後的1978年12月,中國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上開始決定嘗試對外開放,吸引外國資本家來中國開廠。對內的話,也決定嘗試賦予人民更多的權利,讓人民擁有更多的財富。
在這種背景下,安徽這幾個農民幸運地活了下來,最終成為了改革開放啟動的樣本。然而,1980年代的改革,就到這裡為止了。允許農民嘗試搞承包責任制,但是嚴禁轉包,禁止承包經營權流轉,甚至連繼承都予以禁止,這事實上相當於否認了農民對土地的財產權。嘗試吸引外資,實際上由於制度層面的嚴重缺失,外資缺乏安全感,整個1980年代的進來的外資屈指可數,年投資規模只有幾十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所謂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也就是引入了少量外國的進口優質產品,來與國內「傻大黑粗」的國企產品相競爭。外國的好東西當然人人都想買,外匯又不夠,無法實現每個人都擁有。在這種背景下,特供製度和價格雙軌制公然出場,所有的好東西,優先保證各種權貴家庭先行享有。權貴家庭享受之餘,手裡還有多餘的商品指標,於是就拿去倒賣盈利,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官倒」現象。老百姓開個小攤炒瓜子都算刑事犯罪,但是官員空頭套白狼,倒賣各種緊缺商品,居然可以堂而皇之無人追責,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於是到1980年代末期,中國就鬧出了一場全國性的政治風波。
這場風波結束之後,改革開放在短期內出現了嚴重倒退,頗有回歸文革年代的意思。中國當時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在1990年代初期連續兩次南巡。南巡之後,老百姓逐漸被允許擁有私人財產,也被允許開辦私人企業,投機倒把之類的犯罪逐漸被取消,但是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價格雙軌制消失了,官倒被嚴懲,權貴們的政治地位被拉低,這些當然都不是免費的,給出的補償是:權貴們可以獲得產業上的補償。各種向民眾開放的產業經濟領域,權貴們都可以讓白手套參與,並由於他們具備更靈通的消息來源、更廣泛的人脈和更強大的融資能力,他們的企業很快就在大量產業領域擁有了近乎壓倒性的優勢地位,並延續至今,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權貴資本主義體制」。
以賦予權貴們崇高的經濟地位,換取其政治地位的下降,這種代價事實上非常高昂,到今時今日各路權貴資本已經呈現尾大不掉之勢,成為阻礙中國進一步改革的最大阻力。但在當時來說,這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1990年代之後中國民營經濟算是鬆了腿上的綁,能開些小企業炒瓜子賣賣了。但是手銬還在,正常的「低買高賣」行為,依然被視為投機倒把。這事實上依然堵死了民間貿易的渠道。吸引外資方面,依然是進展很慢。每年的實際利用外資總規模長期維持在500億美元左右,對中國嗷嗷待哺的經濟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對外貿易也很難開展。1980年代的十年裡中國處於淨逆差狀態,每年的逆差規模都有幾十億美元。自己的生產能力沒發展起來,盡進口外國的好東西了。到了1990年代,總算只有一年逆差,其它都是順差,但順差規模也不大,每年只有幾十億到百把多億美元。
就這麼發展到1990年代後期的時候,中國經濟已經到了瓶頸階段,眼看著就要硬著陸,也就是扑街了。毫無效率的國有企業被規模遠遠稱不上龐大的外資企業和進口商品打得潰不成軍,毫無還手之力,長年累月的虧損。市面上每個人都在找進口商品的渠道,都在黑市兌換美元。
朱鎔基總理主政時期,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實施分稅制,把稅收統統收歸中央,讓中央集中財力辦大事;比如把住宅商品化,想盡辦法掏老百姓手裡的銀子;比如國企抓大放下,讓千萬國企工人下崗,減輕財政壓力。但是這些效果都不算大,只能算是苟延殘喘,拖住了一口氣。
就這樣一直拖到2000年,中國終於再次啟動了真正的改革。一方面,在法律領域徹底廢止了投機倒把罪。這算是中國政府對民間商貿活動做出的巨大讓步。也就是在2000年之後,廣東的商人從新疆低價進一批棉花,然後高價賣給英國商人,才算是正當合法的行為,不用再被抓去坐牢或者被高額處罰。
2001年11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中國在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當然,加入世貿,回歸正常的全球貿易體系,也是必須要付出代價的。中國為了入世,總共做出了45項承諾(這已經是將52頁的承諾文件進行各種合併同類項之後的結果,原文有200多項承諾,甩一個商務部的中文原版地址: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612/20061204000376.html)。這些承諾,當然就是在中國經濟眼看就要扑街之時回歸正常的人類世界所要付出的代價。在此,筆者將重點分析這些承諾,希望各位能認真的閱讀,一個字都不要錯過。此外,順帶說一句,整個世貿規則,都是由美國主導設立起來的,所以在美國方面,基本上就沒有違反世貿規則的可能性,因為它不可能自己違反自己。
首先放上的,是中方在經濟政策方面的7項承諾與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4項承諾,見下表。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在經濟政策方面的7項承諾與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4項承諾(作者製表)
7項經濟政策承諾,中國僅遵行了其中一項,也就是比較少實施限制進口措施。當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確實沒事也會限制一把,不過一般都是針對煤碳這類國內生產嚴重過剩的產品,所以也就算了,就當是中國遵行了這一項承諾吧。最關鍵的承諾其實是第二項的外匯管制和第七項的統一制度,對這兩者的毀諾,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巨大反感。一方面外企的利潤極難匯兌出國,另一方面各種自貿區猶如雨後春筍般一會兒冒出來一個,各地自貿區的政策還相互矛盾讓外資企業們無所適從。然而,這種遍地自貿區的玩法在根本上就是與世貿規則相衝突的,在吸引外資方面只能適得其反。在老外們看來,連統一的制度體系都不能保證,隨時朝令夕改,這怎麼可能讓人放心投資!
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四項承諾,當然也一直飽受國際社會詬病,滿大街的各種剽竊和盜版真是舉不勝舉,令人防不勝防。法律法規倒是制定得很系統,但是執行水平之低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這方面就不多評價了。
接下來是重頭戲,在貨物貿易方面的12項承諾,見下表。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在貨物貿易方面的12項承諾(作者製表)
首先來看貨物貿易的十二項承諾。結果其實還不錯,7項守諾,只有5項毀諾。麻煩在於,違反諾言的5項都是最核心的內容,包括外貿經營權、關稅和出口補貼這三項。尤其是關稅與出口補貼這兩項,對汽車等進口商品變相徵收高稅,以及濫用出口補貼,到了今年,最終成為中美貿易戰爆發的導火索。
最後是22項服務貿易承諾,見下表。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在服務貿易方面的22項承諾(作者製表)
可以看到,在這22條承諾當中,其中14項守諾,8項毀諾。服務貿易的毀諾項目中,這裡要強調的就是第8項:通信服務,也就是聞名於世的「牆」。因為這堵牆的存在,所以中國的網際網路領域只有中資企業,沒有任何外資企業。將規模龐大的外資網際網路企業堵在牆外,這當然也是引發中美貿易戰的由頭之一。此外順帶說一句,筆者是真能理解金融領域為何會對外資實施種種私下封堵,讓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業績佔全國的業務比值長期維持在1%的水平。這事當然是因為即便無視承諾遭受懲罰,也要建立中國的金融防火牆。但是,但是,旅行社領域為何也長期對外資嚴防死守?不能讓外資旅行社隨便把大媽們領出去買買買、消耗外匯儲備?對這事,筆者還真的無法理解。
好吧,整體來說,中國為了回歸世界貿易體系而做出的45項承諾,到現在回頭來看,7項經濟政策承諾只遵行了1項,4項知識產權承諾遵行1項,12項貨物貿易承諾遵行7項,22項服務貿易承諾遵行14項,合計遵行23項,履約率剛好過半,為51.1%。從2001年加入世貿到現在已經17年時間了,中國甚至連入世的及格線都還沒達到。麻煩的地方在於,違反的承諾全都是關鍵承諾,比如統一制度,比如關稅,比如金融,比如「牆」。
當然,不管中國怎樣無視承諾,加入世貿之後,外資企業更加洶湧的進入中國,2004年的實際利用外資額超過600億美元,2010年超過1000億美元,2015年達到1263億美元的峰值。至於中國的順差規模,當然也隨之出現了連續的跳漲。2004年的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只有226億美元,2005年就暴漲到927億美元,2006年繼續暴漲到1686億,2015年達到3874億的峰值。
持續的外部資金與產業流入,幫助中國成功度過了經濟硬著陸的風險,並帶來了此後連續十幾年的經濟繁榮。中國似乎就此擺脫了貧窮落後的標籤,並驕傲的成長為「世界工廠」,而「改革開放」的口號已經沒人提了。入世的45項承諾也已經被人遺忘,22項關鍵性的承諾未能履行,應該付出的代價沒有付出去,這一定會引發後果。而這些後果,在2015年之後,就逐步的發作了出來。
2015年12月,美聯儲啟動了加息進程,並從2017年10月開始縮表。關於這件事的背景,筆者在《開不動的印鈔機》中,都做過詳細的闡述,有心瞭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來看。這裡只是簡單的說一下,從1970年代建立在黃金之上的佈雷頓森林體繫在表面上崩潰之後,美元就取代了黃金,成為支撐全球貿易的通用貨幣。美國政府依靠借債的方式印出美元,然後到全世界採購各種商品,由此支撐起了全球貿易體系,並帶來了全球化浪潮。但是,這種體系的弊端在於,美國政府的負債能力總歸有其極限,到2015年,美國國債超過18萬億美元,實在是連利息都快還不上了。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是改弦更張,收縮美元,並以減稅等方式力促走出美國的產業回流。
美國不再承擔全球化的責任,這當然意味著建立在美元基礎之上的全球貿易體系走到了盡頭,清算的時刻就此到來。在美國那邊看來,要促使美元回流,對美貿易順差高達3000億美元的中國,當然就成為了美國的首選目標。所以此前的17年間,中國的五成自毀承諾的行為無人追究,但是現在轉折點到了,這就成了中國的原罪。
就這樣的情況,中國如何應對,還真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切實履行入世的各項承諾嗎?這意味著減稅,意味著拆牆,這將給中國當前的管理體制帶來巨大衝擊。更何況,明知美國已經不再承擔為全球輸出美元的責任,紙幣時代走向終結,全球化進程必將逆轉,履行承諾到底能得到啥好處,還說不定呢。
而另一方面,不履行入世承諾的話,就目前這種不及格的成績,在全球範圍內千夫所指,又真是有點不太好看。債務危機之狼在世界各國背後緊追不放,被逃命的團隊一腳踢出隊伍的話,那就只能被餓狼咬死。而現在被千夫所指的中國,越來越像是要被踢出隊伍的那位了。而且中國的體量很大,有很大的概率能餵飽餓狼,讓歐美日各國逃過這一劫。這麼一看,哪怕是為了平息眾怒,也得切實履行承諾才行。
面對這種兩難選擇,筆者實在是沒啥可建議的。要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從2001年對外做出45項莊嚴承諾之後,其實就停止了。現在要重啟改革,總歸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世上一定沒有免費的午餐,無論中國選哪條路,履行承諾,或者不履行承諾,都要付出代價。在這一刻,筆者只能做出自己的承諾,並且也希望各位讀者能與筆者一起,做出下面的承諾:
如果中國最終選擇了履行入世承諾,那麼,無論這個國家接下來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我願與之共擔,生死不棄——此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