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2月7日訊】所有的決策,本質上都是在衡量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看你究竟是選擇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而已。繼1981年、2001年之後,美國即將推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稅改法案。不知是否有人關心過1981年和2001年是個什麼年份?
1981年是美國經濟最痛苦的時刻。在經歷70年代能源危機和物價飛漲之後,美國經濟突然停滯了,高通脹什麼都貴,同時大家還都找不到工作,失業率不斷攀升。在1981年,美國利率歷史性突破15%(現在在零附近),資本市場也跟著倒霉,道瓊斯指數回到了17年前的起點——七百多點。
再看2001年,一片繁榮的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就像一場狂歡的派對突然被拉掉了電閘,漆黑一片。人們找不到未來的方向在哪裡,集體陷入恐懼和迷茫。
你注意到,大規模減稅往往出現在這種時刻:經濟異常困難,並且無計可施。當年美國能放水印鈔票嗎?不能,因為物價在飛漲,放水相當於火上澆油。在那一刻,除了減稅,沒得選擇——減稅恰恰對於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
下面證明給你看。
稅收是個什麼東西?本質上它是切蛋糕的刀叉,它在企業、勞動者和政府之間分配價值。當大家舉辦派對,蛋糕做的又大又甜的時候,沒有人在意刀叉的大小。可是當經濟減速蛋糕變小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你這刀叉怎麼比蛋糕本身還大呢?那麼作為大廚,就只能換小刀,同時給派對的參與者多切一點。誰是派對參與者?顯然是企業和勞動者,讓大家吃飽,才能創造更多價值,蛋糕才能再繼續做大。
這裡面的經濟機制是:減稅讓利出來的每一塊錢,都會變成勞動者和企業的一塊錢的收入。
勞動者多出來一塊錢收入,他就會增加一塊錢的消費支出,這筆支出又會變成另一個人的一筆收入,他多了這一塊錢的收入,也會拿出這一塊錢進行投資或者消費行為,以上這個過程顯然是能拉動經濟的。
而對企業,每少一塊錢稅收,就多一塊錢利潤留存。多出來的利潤留存,可以拿來購買設備和投資廠房,擴大生產,賺更多錢的,這也是能拉動實體經濟的。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即使經濟停滯不前,但是當企業被分配了更多的蛋糕,得到了更多的留存利潤,會直接體現為報表上的淨利潤增長。因此在減稅的第一年,企業會因減稅提高淨利潤。當一家企業獲得了更高的增長,它的估值會抬升,股價會上漲。(資本市場傾向於獎勵有增長的企業——給予其更高的估值,同時懲罰沒有增長或衰退的企業——給予其更低的估值)
但是請注意,只有第一年,企業能得到減稅帶來的利潤增長。減稅並不能給企業帶來持續的增長,除非你持續的減稅。這一點非常重要,敲一下黑板。
以上證明了,在困難時期,給企業和勞動者多切蛋糕,能夠顯著帶來GDP的上升和資本市場上漲,這是各國都驗證的規律。
那麼既然規律奏效,辦法好用,那一直減稅,不就能持續拉動經濟,做大蛋糕了麼?這樣多好呀!
我們看看1981和2001年之後的事情就知道了。美國想收的少,但是它花的多,因此財政赤字不斷創出新高,在2011年前後,美國政府曾經短暫的因債務超限而停擺過。為了維持這個機制運轉,它就需要不斷發行美國國債,向全世界借錢度日。(有觀點認為,資本回流美國,當基數足夠大,即使減稅,但稅收總體上還是會增加的。這一觀點有待商榷,八九十年代的歷史數據,實打實證明了減稅確實造成了總稅收的減少。)
當它向企業慷慨網開一面,就只能背後求人,問債主借錢度日。而美國國債的主要購買者之一是美聯儲,美聯儲的錢是哪裡來的呢?是它自己印出來的。
以上,所有的事情就聯繫起來了。美國歷史上的減稅,都在短時期拉動了經濟,但是代價是,它堆積了沈重的債務,留待未來去解決。因此,出現了一輪又一輪持續至今的量化寬鬆印鈔行為,去彌補一次又一次減稅欠下的債務。而這種量化寬鬆的放水,一次又一次的醞釀了未來的經濟危機,這就是經濟歷史上的輪迴,專業人士給它起了個高大上的名字:週期。
看過以上歷史和經驗,你會明白一個至關重要的道理:所有的決策,本質上都是在衡量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看你究竟是選擇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