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別人好,但不要預期回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訓練自己不依賴他人
我們活在一個分工細膩的社會,當然不可能什麼都自己來。但我會用一種折衷的方式,就是當需要依賴別人的時候,會以「交換」為前提。儘量減少依賴人情,而是以互惠合作或僱用的方式來進行。
依賴別人的話就得看臉色。別人心情好時會幫你多一點,但心情不好時你就得低聲下氣。所以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就是通往自由的開始!
這些年來我的體會是:以平等交換為前提的人際關係才能走得長久和愉快。這裡所謂的交換未必是金錢,也可能是貨品或任何服務,總之就是付出一些對方覺得有價值的東西,來換取自己想要的。
二、對別人好,但不要預期回報
當有人向你求助時,你若想幫就幫,有困難就直說,別勉強幫忙卻又期待對方會感激與回報。最好的方法是,幫忙之後直接認定對方「記性不好、鐵定忘記」。如果時時刻刻都在意自己幫過誰、誰該回報、誰該感謝,那就很容易陷入負面的情緒中。例如辛苦幫助了他人,心中一直期待對方的回報,但後來卻沒有發生,此時這人就會開始後悔。因為不幫還好,幫了反倒期望落差更大!
三、預設最壞的狀況,不過度樂觀
我覺得最實際的態度,當一件事情來的時候,就是儘量最好把所有可能的壞狀況都想過一輪,並且問自己:如果這些壞事發生的話,我還有辦法東山再起嗎?
舉例來說,如果我想開間休閒咖啡館的話,我不會幻想生意如何興隆,反倒會先做些糟糕的假設。我會自問:如果開業三個月都沒什麼客人,這樣我能承擔嗎?這機率似乎是有的。所以就會督促自己繼續想:我該準備多少錢當準備金度過難關?我該預期低潮持續多久?我該花多少時間建立顧客信賴?這些的問題,並不是潑自己冷水,而是督促自己開始做研究、收集情報,避免自己的一廂情願或是過度樂觀。認清現實後,我們自然會把商業計畫做得保守一點、儘量加強準備。等店真正開張了,預期的壞事沒有全部發生時,反倒會開心快樂地面對一切。
四、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碰到失敗挫折、被別人欺騙、拒絕、傷害,都會讓我們失落、痛苦與挫敗。但世上就是有些不凡的人,在經歷痛苦之後,反倒能展現出一種「積極性」:他們毅然停止自怨自艾,開始問自己:我能不能做些什麼,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失敗雖然有痛苦的外衣,但卻有著珍貴的核心,那就是「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