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7月2日訊】據路透報導,在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市看來,今年上半年出現了一種奇怪現象,那就是通貨再膨脹(reflation,意指企圖提高物價以反制來自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卻沒有出現通脹(inflation)。
得益於過去近10年時間央行實施的前所未有的刺激政策,市場克服重重阻力,依然表現出色,但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復甦和創史上最低的失業率卻沒有像以往一樣,刺激消費者物價上漲。
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薪資沒有增長。今年上半年薪資就像一條不會叫的狗,那就更別指望下半年它會咬。
自金融危機爆發10年以來,全球主要央行突然間異口同聲地告訴市場,不久將撤回記錄最低利率和抗擊危機的刺激政策。如果有什麼因素能夠促使央行三思而後行,使全球市場的漲勢得以繼續,那就是低迷的薪資增長。央行或許有很好的理由收緊政策,但通脹肯定不是其中之一。
儘管失業率下降,但通脹壓力卻在減弱,這種情況與歷史及傳統經濟理論相左。菲利普斯曲線暗示(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係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薪資應隨就業市場收緊而上升,但歐元區菲利普斯曲線自2011年以來大體是平的。
除英國央行以外,各央行未能實現各自的通脹目標。美聯儲近期將今年通脹預估從1.9%下調至1.7%,歐洲央行預計到2019年通脹率將僅為1.6%。
發達國家的薪資增長普遍較低。美國僅為2.5%,英國為2.1%。英國退歐導致英鎊下跌後英國通脹上升,英國實質薪資因而正在下降。
有許多因素促成了這一結果:科技快速發展、自動化、全球化、工會成員減少、人口變化,以及受更多兼職、自由職業者和臨時工影響,就業市場呈割裂狀態。
央行人員似乎越發形成這樣的共識,即貨幣政策無力影響其中任何一個因素,所以為什麼要堅持超寬鬆貨幣政策呢?這種政策可能不會實現他們的目標,而且未來可能還會產生大量問題。
承壓
讓政策承壓制定者頗感欣慰的是,2009年後薪資增長龜速狀況已由家庭財富上升所抵消,家庭財富的增多要歸功於金融市場的繁榮以及房價的上漲。
在美國,與2009年擴張初始時相比,家庭淨財富已激增40萬億美元,從55萬億美元增至95萬億美元。而且僅過去兩年便增長了11萬億美元。
所以,儘管薪資滯漲,更健康的家庭資產負債狀況應該能為經濟成長及股市繼續帶來支撐,尤其是假如主要央行計畫的全球貨幣政策收緊趨勢當真實現的話。
但市場觀察人士仍對央行意向持一定程度的懷疑,這也無可厚非。過去10年間,他們曾有過數次同樣的經歷,而且每一次都是寧肯過於謹慎也不冒險犯錯。
據匯豐經濟學家,沒有薪資壓力,意味著歐洲央行一直貫穿到明年都只會「逐漸」回撤資產購買規模,而且美聯儲明年可能只會升息一次,而不是其暗示的三次。
他們認為,如果薪資增長沒有「實質性」加速,特別是德國方面,歐元區通脹就無法達到2%。
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表示認同。認為歐洲央行或許會因為「技術性因素」不得不開始撤除資產購買計畫,但薪資及核心通脹的緩慢復甦意味著,明年不可能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