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業4.0與世界經濟未來:概述(五)(圖)

作者:生於0715 發表:2017-03-04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7年3月4日訊】(接前文)

二、 工業4.0與世界未來

工業4.0是逆工業化過程,是更加廣泛深入的經濟革命。具體講,工業4.0以逆工業化的方式,推動農礦業、工業和服務業等產業內爆,導致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失業,加速和加深世界經濟大崩潰。

2009年,筆者在《2010年代 --- 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導言中強調,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只是第一道寒流,未來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蕭條。由於過去世界經濟呈現的超級泡沫式繁榮,因此未來也將經歷超級大蕭條。

當時,我特別指出,每次危機都孕育著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技術等新事物,隨著危機的深入而得到的發展和普及。後來,我在世界大崩潰的概要分析中,專門提到工業4.0和美國能源革命。工業4.0是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集成發展。而美國能源革命部分屬於工業4.0的技術成果,同時也將影響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

我還提出世界經濟的「三重大頂論」,並在後來進行初步的概述。三重大頂即超級泡沫的頂點,可以概括為,工業大頂、金融大頂、以及人口和資源環境大頂。從規模上,三個方面的規模前所未有,已經達到地球範圍內不可超越的極限,即超級泡沫的頂點。在相互作用上,三重大頂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史無前例的疊加效益。因為三重大頂的相互作用,一個超級泡沫破裂之後,必然導致其它兩個超級泡沫的破裂,即工業大崩潰、金融系統大崩潰,以及世界人口大減損。

在2008年後,世界的舊泡沫和新事物(工業4.0)並存。雖然主要國家瘋狂印鈔,支持舊經濟運轉,試圖掩蓋經濟危機,併進一步將泡沫吹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而且,世界各國相互協調,共同維持泡沫。但是工業4.0概念的出現和具體領域的迅猛發展,反映出危機並沒有過去,而是危機更深化,未來的崩潰結果將更嚴重。目前,世界已經處於大崩潰的邊緣,隨時爆發大崩潰。而隨著工業4.0的發展,將摧垮舊泡沫,加深世界大崩潰。

工業4.0加深世界大崩潰,主要表現在「三重大頂」的三個方面:工業大崩潰、金融大崩潰、人口大減損。 而美國軍事革命是工業4.0的起點,也預示著工業4.0的發展方向。 分析軍事革命,將看到工業4.0的未來。

1、美國軍事革命與工業4.0

工業4.0的特點是大系統平臺,操作規模小型化、綜合低成本、敏捷靈活、人員精英化、行動隱蔽化。 其發展和應用越廣泛,系統替代性越強,對現有工業系統的摧毀性也越強,最終實現逆工業化過程。

美國的軍事革命是工業4.0的一個重要起點。美軍改革前後的主要特點,也反映在工業4.0的發展特點上,並且大力推動工業4.0的發展。

在喬治•W•布希(小布希)總統任上,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與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就美軍發展方向發生重大分歧。拉姆斯菲爾德是福特總統和小布希總統的兩任國防部長,在當時的美國歷史上,即是最年輕、也是最年長的國防部長。 鮑威爾則從軍35年,曾經是老布希時期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也是針對伊拉克的海灣戰爭的主要軍事指揮者。

鮑威爾指揮的海灣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陸海空三軍協同的超大規模戰役。美國領導各國聯軍總人數95萬,其中美軍達到65萬。 在戰爭中,經過隨軍記者的廣泛報導,美軍各種強大和尖端設備展現在世界面前,包括航母集群,精確制導炸彈,GPS,F117隱形轟炸機,愛國者防禦導彈等等。戰爭一開始,等待雙方激烈交戰,但是這樣的場景並沒有發生,而是變成美軍對伊拉克軍隊的屠殺。在「死亡高速路」上,長達60公里的路段陳列著伊拉克汽車、坦克、裝甲車和士兵的遺骸,引發國際社會震驚。 美軍的武器裝備和戰果展示,震撼整個世界。但是,美軍並沒有攔住薩達姆點火燒油井,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災難;也沒有長驅直入,推翻薩達姆政權,導致給未來留下禍患。

拉姆斯菲爾德上臺後,開始從下到上改造軍隊,實施美國的軍事革命。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是美軍轉型中的第一次大戰。這次大戰總共集結16萬多人,入侵伊拉克,消滅薩達姆政權,建立新的國家。 在戰前,美軍沒有向外界展示軍隊集結,也沒有各種最新裝備的展示。在宣戰後,美國發射導彈到巴格達,炸毀巴格達的一個標誌性建築,隨後消無聲息。在戰爭過程中,美軍甚至不允許記者進行隨軍的公開報導。而且,據說在美國對伊拉克宣戰前,特種部隊已經就位。宣戰時,這些部隊採取行動,控制幾乎所有重要戰略目標,其中包括海灣戰爭中造成巨大損失的油井。由於特種部隊行動迅速,薩達姆部隊來不及破壞,最後只有幾口油井被點燃,沒有造成重大的經濟和環境災難。

美軍主力部隊長驅直入,以隱蔽模式直撲巴格達。在美軍進攻的過程中,因為美軍對記者的消息封鎖,記者無法全面瞭解具體進展。不同記者從不同的地點,看到不同的場景。這些場景相互矛盾,所以各種消息混雜,導致外界對於戰爭的認識也相互矛盾。在美國電視台上,一些美軍退役將領不斷發言,展示軍隊進展狀況,說明一切順利;在中國電視臺,則是美軍遭遇抵抗,進展艱難,而且將面臨薩達姆軍隊的血腥反撲。尤其是薩達姆的宣傳部長面對世界媒體的鏡頭,宣布伊拉克軍隊正在打敗美軍,而且巴格達周邊的強大薩達姆衛隊守護,將讓美軍遭遇沈重損失。這時候,各電視臺記者和攝影一片驚呼,宣傳部長背後出現美軍坦克的畫面,美軍已經進入巴格達市中心街頭。 當媒體紛紛將鏡頭對準美軍坦克,宣傳部長逃走,世界才知道美軍的具體進展。

美軍陷入伊拉克戰爭泥潭,促進美軍的再度進化。從軍事角度,美軍的伊拉克戰爭高度成功。但是,在美軍佔領伊拉克後,美軍開始深陷伊拉克泥潭。不過,其失敗並不是因為軍隊執行不力,而是由於美國錯誤的政治導向。美國人誤認為民主可以解決伊拉克的問題,所以並沒有利用既有的系統,鐵腕統治伊拉克,首先維護伊拉克穩定;而是解散前薩達姆軍隊系統,縱容伊斯蘭教武裝分子叛亂。在統治的戰術層面,政客們對具體戰鬥瞎指揮,美軍在不少重要地區做出相互矛盾的決策。結果,在與武裝分子戰鬥的過程中,美軍處處被動,陷入游擊戰泥潭。在技術層面,政客們制定戰鬥規則,對武裝叛亂分子講人權,困住美軍士兵的手腳,造成美軍財產和生命的巨大損失。為了應對困境,美軍開始研發各種裝備,以應對泥潭式戰爭。而且美軍士兵為了在處處危險的戰爭沼澤中生存,不斷應用新的戰鬥裝備,發展新的作戰技術。

隨後,拉姆斯菲爾德辭職,而他實施的軍事革命只是剛剛開始,軍隊開始不斷貫徹他的戰略思想和系統思想。在戰略思想上,拉姆斯菲爾德推行整合型精銳化軍隊發展模式。他認為,大規模立體戰爭成本過高,各兵種、各地區之間缺乏協調性,戰爭行動遲緩,而且缺乏對關鍵戰略目標的排序和實現。

從戰略角度,拉姆斯菲爾德明確美軍的發展導向:A、首先明確戰略目標,並對戰略目標進行優先性排序,首先達成優先的戰略目標;B、在新技術的支持下,大規模整合、精簡和改造軍隊;C、降低操作成本,提高軍事行動速度。伊拉克戰爭貫徹拉姆斯菲爾德的戰略思想,特種部隊先扑向油井、電廠、防空基站、機場等關鍵戰略支持點,讓薩達姆的系統完全癱瘓。隨後,主力軍隊直撲權力中心,美軍目標是巴格達和薩達姆,英軍則推進南部巴士拉。壓倒性的戰爭優勢和高度經濟性的戰爭成果,對於美軍內部形成震撼效果,推動美國軍事革命的進程。

在軍隊發展的思想上,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革命主要包括4部分:

A、警惕未知事物,拋棄過時策略。拉姆斯菲爾德講過一段著名的話:這裡有知道的已知,就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還有知道的未知,就是我們知道,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但是,還有不知道的未知,即我們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這個已知和未知的繞口令,是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革命的主要導向。軍事系統要隨時警惕當前的未知和不確定性,尤其是不知道的未知,而且需要預備防範將來幾百上千種未知的可能性。所以,軍隊隨時需要停止過時的行為,例如防範蘇聯進攻這種已經不存在的威脅;而需要集中精力,應對未來的不知道的威脅。

B、 快速行動,可以隨時調集力量,迅速實現全球行動。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更快的艦船、新戰鬥運輸設備。而且,要建立反應更迅速的輔助支持系統,包括為軍事服務的民用輔助系統。而且,快速並不一定意味著小規模,而是要大規模改造軍事系統,將整個軍隊塑造成快速反應模式,及時進行軍事防禦或者打擊。其中,海軍作為最為緩慢的系統,顯著提高海軍的反應速度,對於支持其它軍種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具有關鍵意義。

C、提高應變能力,提高應變能力不僅僅需要新武器研發,更需要建立新的軍隊規則系統,建立新型軍事組織框架,進而改組整個軍隊,並且發展更加靈活彈性的作戰人員系統。在戰略層面,快速應變的組織,能夠隨時針對新的威脅,做出相應的反應,發展出新的操作規程,以打擊新威脅。在戰術層面,加強新武器研發,改變戰術操作模式,建立梯級應變系統,增強不同軍種之間的相互適應性,推動更具組織彈性和韌性的軍隊組織。

D、組織協同,提高跨軍種和跨地域的作戰單位協同性,朝著聯合作戰模式發展。軍事戰爭的關鍵是,防止敵方找到自己的薄弱之處,並且找出敵方的薄弱之處。為了防止敵方的攻擊,通過更加緊密的協同,減少薄弱環節。當敵人對薄弱環節實施攻擊時。美軍可以通過組織協同,快速不強薄弱之處。 

在發展思想導向下,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革命包括幾個部分:

A、改組軍事機關,軍事機關既是軍隊的指揮中樞,也是軍事革命的主要阻力。軍事機關是主要的既得利益集團,希望延續過去的模式,抵禦任何重大的變革,更別說根本的革命措施。拉姆斯菲爾德作為布希政府中的最強有力人物,一方面推動改革,給軍事機關施壓;另一方面耐心等待,等著抵制改革的將領們不斷退休。隨著新的將軍上任,對軍事機關改革的支持力量也越大。

B、重新強化對軍事投資,在克林頓時期,政府不斷縮減軍費和裁軍,節約大量資金,支持經濟增長,社會享受和平紅利帶來的經濟繁榮。同時,美國經歷多次恐怖襲擊和軍事挫敗,而克林頓採取退縮的態度,以維持表面的安寧。而911針對美國本土的大規模恐襲,意味著和平紅利已經被耗盡。拉姆斯菲爾德要求國會增加軍費,增強美國軍事力量,為美國實施反恐戰爭做準備。

拉姆斯菲爾德改變方式,將軍事費用看作軍事投資。軍事費用是消費,重點是如何縮減費用。而軍事投資則不同,是看作對未來的投資。拉姆斯菲爾德引入投資銀行,對軍事投資進行衡量,實現投資效率最大化。而且,他要求軍隊領導改變思路,像風險投資者一樣,加大對高新科技的投資和應用,包括信息戰、無人機、精確制導炸彈、空基武器系統等等。例如,對於 M1-A主戰坦克這樣過時的武器,基本停止新的投資。

C、精簡軍隊,拉姆斯菲爾德改組軍隊,按照投資收益模式,對於軍隊進行流程評估和績效評估。按照流程和績效評估的方法,過去的軍隊操作系統已經過時,因此需要改造和重組軍隊,縮減軍事單位。隨後,對軍隊的武器和個人績效進行評估,重新樹立武器開發和軍人的選擇模式。另外,根據績效評估的,對非關鍵軍事單位和服務實施操作剝離,將這些單位私營化,提高運行效率和效果。

在精簡軍隊後,美軍的效率更高。在縮編軍隊後,雖然軍人數量減少,但是整體作戰水平提高。將大量任務外包給私營機構後,軍隊可以聚焦在提高軍事打擊能力上,而私營機構則通過研發、生產和服務,為軍隊提供系統支持。通過專業分工合作,實現更高軍事能力和經濟效率。

D 、大量關閉軍事設施,在新環境下,需要的軍事基地急劇減少,因此大量關閉全球的軍事基地,減少不必要的軍事消耗。

 E、改造軍事文化,樹立更清晰的目標,強化緊迫感,尤其是促使五角大樓的官僚們更快地行動。

拉姆斯菲爾德受到美國和歐洲左派官僚的強烈抵制,而且因為美國陷入伊拉克戰爭泥潭而辭職。但是,他對美軍的改造,尤其是軍事革命從思想文化上形成的影響,強有力推動美國軍事革命的不斷前進。在過去15年,美軍已經進行數輪軍事發展和改造,而且還在不斷改造和升級。

從工業4.0的角度,拉姆斯菲爾德對美軍發展改造的推動,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A、整合型高科技戰爭平臺:建立信息導向的整合型高技術戰爭平臺,實現以跨域協同為導向的「全球一體化作戰」目標。 如果按照工業4.0的運作模式,這個平臺主要可以分為3大模塊:

a、信息平臺,即全球化、網路化、一體化、數據化和實時化的C4ISR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網路,實現信息的即時蒐集、全球共享和即時反饋。通過信息平臺的建設和發展,更及時準確發現敵人,快速實施軍事組織動員,找到敵人的弱點,更準確高效打擊敵人。 隨著信息平臺的發展,美軍不斷整合數據鏈,實現無縫化的信息共享。 信息平臺的整合和升級,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持續的努力。例如,四代戰機和五代戰機在設計和建造時,以硬體和單機戰鬥為導向,相互之間的數據鏈不兼容。信息平臺則要求,通過戰機的信息系統改造,實現同步兼容的信息鏈系統。

b、戰爭平臺,在美軍在精簡的背景下,實施全球範圍的部署重組,形成具有快速打擊能力,並同時能夠在2-3個戰場上進行有限戰爭。 在面臨戰爭時,將全球分散部署的作戰人員、指控系統和武器裝備有效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在作戰時,加註重發揮各作戰要素、作戰單元和作戰系統「一體聯動」的「耦合」效應,實現信息、物資裝備和兵力的快速準確調動和高效作戰。

c、軍需組織平臺, 即軍事機構與社會經濟的整合。以軍事戰略為導向,整合各種民間的軍事支持資源,包括軍事裝備和物資研發、生產、儲存和供應,以及民間為軍隊提供各種服務。 在社會經濟和技術支持下,信息平臺和軍事平臺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和戰爭應對能力。 例如,DARPA作為政府和民間銜接的一個先進軍事技術發展機構,不斷資助和支持民間的軍事技術發展項目,並且隨時將民間的新技術和新裝備引入軍隊。

整合性高科技戰爭平臺以三維立體的模式,將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的三大模塊整合在一起,實現各模塊之間的無縫融合和優勢互補,增強各類攻防作戰力量綜合戰爭支持能力。在戰鬥單元組織和執行戰鬥任務時,戰爭平臺能夠整合平臺內的各類資源,而且能夠與外部資源進行協調,隨時隨地調集全球範圍的建制外力量,特別是網空、太空和特種作戰等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低密度、高需求」資產,甚至民事部門以及盟國相關機構的獨特能力,來有效實施「跨域攻防」行動,靈活應對複雜多元威脅。

D、精銳化軍隊,推動美軍地面作戰部隊向小型化、多功能、精銳化和精確打擊轉向。隨著戰爭平臺日益發展和整合,美軍作戰部隊也進行相應的重組和進化。尤其是三維立體的軍事系統進一步整合,作戰能力急劇增強,戰場上已經不再需要大規模集結的作戰部隊。

a、小型化與精銳化,在新的戰略目標導向下,作戰部隊與戰爭平臺互動,塑造新型的戰爭模式。少量軍隊在戰爭平臺的支持下,可以發揮巨大的威力。在此背景下,美軍日趨向精銳化發展,特種部隊在戰爭中的行動頻率日益提高。例如,一個4人的海豹6隊戰術小組攜帶輕武器和微型偵查系統進行特別任務操作,執行任務時與總部保持即時通訊。同時,數十人到上百人的中重武器支持單位待命,準備進行支援和接應。而且,在保持通信的情況下,隨時能夠調動無人機或者有人機實施轟炸。

b、多功能化,作戰部隊與戰爭平臺的互動關係,對於戰爭目標的達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軍事操作中,作戰部隊被要求進行不同方面的作業,包括偵查、聯絡、作戰、維護治安等功能。在作戰中,也需要實施各種不同的作戰任務。

c、精確打擊,軍隊在戰爭平臺和個人作戰技術發展的支持下,越來越多地實施精確打擊。尤其在反恐戰爭的戰略模式導向下,美國政客要求作戰部隊區分平民和恐怖份子,給作戰部隊設置更高的操作門檻。尤其對於當前還是平民,一分鐘之後就變身為武裝分子和恐怖份子,作戰部隊更要極為警惕,否則面臨死傷的局面。 這種惡劣的作戰環境,以及政客們給作戰部隊設置的人為障礙,要求作戰部隊具有越來越高的精確打擊能力。

在美國政客和五角大樓做出更多要求,困住作戰部隊手腳的同時,忽略對作戰部隊的裝備支持。在美軍陷入伊拉克武裝分子的游擊戰泥潭後,面臨越來越大的傷亡,導致拉姆斯菲爾德辭職。隨後,坐在地球另一面指揮的華盛頓政客和官僚,不是加強對作戰部隊的支持,而是更加無視作戰部隊的死傷。華盛頓迷信戰爭平臺的作用,以「空海一體化」的發展口號,強調海軍和空軍的強大作用。當地面作戰部隊陷入困境的時候,華盛頓更強調毫無風險的海軍和空軍,導致戰爭平臺與地面作戰部隊嚴重脫節。其結果是,戰術目標達成的成本高、成功率低、達成效果差。尤其在反恐戰爭中,由於地面部隊在完成具體任務時起到關鍵作用。而地面部隊由於缺乏足夠的支持,導致過多不必要的傷亡,導致地面部隊士氣低落。

2012年,美軍提出「全球一體化作戰」概念,並且從2015年開始實施。在此概念下,作戰部隊成為信息獲取和使用的主導者,調動整個戰爭平臺的運作。美軍開始強調包以德的OODA 循環,包括四個循環步驟Observe(觀察)--- Orient(定位/調整)--- Decide(決策)---Act(行動)。在這個循環中,各類信息獲取點---尤其是作戰部隊的觀察---成為作戰的起點,利用網路信息系統的強大支持,實現不同戰術模塊的定位和協同,在信息的支持下進行決策,並且由作戰單位實施行動。通過對OODA循環的不斷演習和真實作戰,美軍不斷強化作戰體系的一體化高效運轉。

2017年,川普(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主要任命具有豐富地面作戰經驗的將軍作為內閣成員,意味著繼續強化一體化的作戰方向,對於支持作戰部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川普在競選中提出,要給美軍買更多的飛機,建造更多的軍艦。但是,對於長期在前線作戰的國防部長Mattis,則更需要給地面作戰部隊配備質量更優、性能更好的小型作戰裝備,尤其是個人的槍械和附屬裝備,以及作戰小組使用的輕型裝甲車、偵查無人機、機械骨骼和機器狗等等。美國海軍少建造一艘新式軍艦,少花十幾億到幾十億美元,對於軍事實力影響幾乎忽略不計;但是,盡快給每個作戰部隊士兵配備更好的新式手槍和防彈衣,可能挽救更多地面作戰部隊士兵的生命,同時具有更強的精確打擊能力。 

C、軍隊文化與人力資源發展,美軍朝著小型化、精銳化、多功能和精確打擊的方向發展,對美軍文化模式,以及人力資源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且,美軍再次重視地面作戰部隊的作用,作戰部隊的文化和人力資源的問題更加急迫。

a、操作更具彈性,作戰部隊在文化上,首先更具彈性,在大軍事目標的指導下,擁有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系統資源整合能力,以及更多的操作空間。在大規模軍事作戰時代,司令部制定全面細緻的戰略和實施方案。各類作戰部隊只是執行單位,需要如鋼鐵機器,以嚴格的等級模式,不計一切代價執行上級軍事單位下達命令,才能夠確保各軍隊和各軍種的協同操作。隨著軍事革命的深入,OODA循環的不斷貫徹,作戰部隊成為作戰平臺和戰場實況的中介,本身具有多功能和模糊化的作用,因此作戰部隊的定義、任務、功能和目標等內容,變得模糊化,也需要作戰部隊具有相當的彈性。

b、組織更靈活,作戰部隊需要隨時根據戰場狀況,採取不同的操作模式。在大規模軍事作戰時代,軍事指揮部進行嚴格的戰略和戰術指揮,作戰部隊是任務導向,不同部隊的主要目標是達成各自被指派的任務,這些任務組合成為共同的戰略目標。在戰爭平臺的支持下,OODA循環意味著,後方軍事指揮部主要負責戰略目標的制定,以及軍事平臺的支持,同時將戰術指揮權下放/前移到前線的作戰部隊,靈活應對戰場上激烈對抗的快速變化戰況。 在戰鬥過程中,前線部隊隨時進行橫向聯合,相互支援,進而相互指揮和混合指揮,靈活實現自組織和重組。

c、戰鬥更經濟高效,根據不同的戰鬥強度,針對軍事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和摧毀。在大規模軍事行動中,軍事指揮首先考慮壓倒性優勢,軍隊規模大、軍種多,作戰裝備龐雜,進攻時往往進行無差別摧毀,附帶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巨大。在新的作戰環境下,作戰部隊儘可能精簡,或者說儘可能少投入作戰部隊。例如,美軍近年最活躍的特種部隊,大都以4人這個最小的優化作戰單元實施作戰行動。在正常情況下,4人往往能夠完成任務。當遭遇強大的敵對力量,會呼叫天上的無人機進行轟炸,或者距離不遠的數十人或者上百人的隊伍馳援。 如果幾十人面臨困難,武裝直升機或者飛機實施轟炸,消滅敵人主力。 這樣根據敵人的力量,進行相應強度的打擊,能夠實現高效經濟的戰爭效果。

d、作戰人員持續性,在人力資源模式上,從過去消耗型模式向未來可持續型模式的軍人轉型。消耗型指的是,將官兵當作戰爭機器的易耗品,命令官兵以流血犧牲的方式執行命令,通過官兵的消耗獲得勝利。所以,不論軍隊文化還是軍事訓練,主要強調軍人服從命令,敢於做戰爭炮灰。可持續型模式意味著,通過戰爭平臺、軍隊組織和個人裝備,將人員傷亡減到最小,同時消滅敵人。 即使遭遇傷亡,也能夠降低死亡和傷殘率,士兵可以重回戰場。可持續的作戰人員構成,對於OODA循環操作,平臺與作戰部隊之間、不同作戰部隊之間、隊員之間的配合,具有關鍵意義。

e、作戰人員成長性,從作戰平臺的整合和發展的角度,作戰部隊同樣需要不斷整合和發展,意味著作戰指揮和骨幹人員保持穩定,同時不斷發展。成長性意味著,官兵需要不斷進行整合型戰爭/演習,不斷進行理論學習、以及不斷進行具體技能學習。通過學習和演習,骨幹作戰人員的綜合能力得到成長。

簡言之,美軍拋棄機械化時代的大規模戰爭思維,不斷探索信息時代的智能化戰爭模式。美軍弱化傳統戰區的指揮作用,發展更強大網路化整合式信息系統,改造作戰指揮和操作體制,不斷研發新技術。隨著大量非作戰任務後移到整體戰爭平台上,整合和升級戰爭平臺成為重點,以儘可能確保和擴大美軍的全方位戰爭優勢。由於戰爭的全球化和立體化發展,作戰部隊視野相應得到極大擴展。在網路式一體化聯合作戰平台上,通過對戰爭支持要素進行整合,支持前線作戰部隊。同時,前線作戰部隊需要進行相應演化,與戰爭平臺融合,更好地應用後臺信息,應對眾多的戰爭目標,更有效地完成不同目標。在信息平臺的支持下,實現即時的OODA 循環,有效提升部隊態勢感知、指揮決策和協同行動節奏。而且美軍的研發成果不斷更新,支持不斷重大的軍事轉變。

(待續,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供稿)



責任編輯:靖曄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