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關公成為眾人心目中的「財神」,可對人們來說,精神信仰才是最重要的。(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自古就有將道德誠信作為信仰的訴求,比如民間的「關公崇拜」就是對誠信、仗義的「神化」。在只認金錢的社會中人們已不過是把關公敬為「財神」而已,並多將之放在飯館、餐廳的門堂中供起來,指望著「關老爺」幫助他們賺錢發財,而其原來的價值意義蘊涵卻多已被人們所遺忘。
「老人跌倒該不該救」等一些原本並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在過去的時日中卻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中國社會對信仰的關注確實到了該反思、「該補課」的時候了。社會上對信仰問題的混亂認識和複雜態度,充分説明中國在目前社會及思想轉型時期的多元狀況和看法分歧。
信仰的不統一
有些人認為中國根本就不需要信仰,中國文化的「哲學」性特徵和科學理性思維已經超越了對信仰的依賴,—切都可以用哲學理性來説明及解釋。信仰在中國好像已經「出局」了!按照這種邏輯,康得所言「頭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喻指的超然敬畏感和內在約束感,不過是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的結合罷了,而中國傳統中人們「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感覺也不過是一種愚蠢的「迷信」而已。
雖然這些東西好像看不見摸不著,頗有「唯心」之嫌,但如果沒了這些精神追求,確實令現實變得很危險,對文明的延續非常不利。敬畏感是一種宗教情懷,體現出信仰的超越性,並指引、支配著人們心中的道德律。這是法治、秩序等社會規範的重要補充,使法作為社會表層規範、被動及強制要求得到了心之深層考量,人之主動、能動的呼應及支撐。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政黨或國家是非常危險的,也是很難在思想精神上凝聚在一起共同發展的。而在有信仰的人群中,宗教信仰必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選擇。還有一些人則認為,信仰為宗教所專屬,離開宗教則談不上信仰。這些在信仰問題上的混亂認識和對信仰的複雜態度,充分説明瞭我國在目前社會及思想轉型時期的多元狀況和看法分歧。所以説,在當下中國的話語境況中,我們不僅在宗教認知上尚未達到共識,就是在信仰問題上也缺乏相對統一的看法。
道德與信仰
但我們弘揚道德,若沒有信仰的支撐是不能長久的,是走不下去的。當然,對道德的高揚,也可以讓相關道德原則在人們的心目中昇華為信仰。其實中國自古就有將道德誠信作為信仰的訴求,比如民間的「關公崇拜」就是對誠信、仗義的「神化」。錢穆曾指出:「關羽為什麼遭受中國人如此般地崇拜呢?正因為關羽有他的道德精神。」他雖然事業未成,而且還兵敗被殺,「但無損其道德精神之長存千古。」只可惜關公崇拜在重物質,而沒有精神情操的氛圍中也出現了嬗變,在只認金錢的社會中,人們已不過是把關公敬為「財神」而已,並多將之放在飯館、餐廳的門堂中供起來,指望著「關老爺」幫助他們賺錢發財,而其原來的價值意義蘊涵卻多已被人們所遺忘。
正是在這種道德及意義危機中,中國人重新開始呼喚道德價值和信仰意義的回歸,找尋我們失落的精神家園,如在「離開雷鋒的日子」已經很久以後我們又重提「雷鋒精神」、重塑「公民雷鋒」形象等等。
信仰的分層
在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從「『信仰』二字可以看出,『信』字從人,信仰問題,是人的言論問題,是人心所向的問題。中國文字的信仰觀就是提倡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言出於心,就是提倡仰慕光明、崇拜太陽的氣度和普照眾生的精神」。「信仰總是以意識、觀念的形態存在,與當下的現實境況存在理想和實際的差距與衝突。」但「正是信仰的存在,才有了其與現實的比照」,信仰故而對於現實有著反思和超越。
人們對於信仰有著不同的理解。一般可將之分為兩大類型的認識,一種認為信仰乃為宗教所獨有,離開宗教則談不上信仰;另一種則認為信仰不只是宗教信仰,而有著更為寬泛的蘊涵,因為「宗教並不是信仰必然的和唯一的外化形式」,實際上「信仰是比宗教更為根本的東西。」也就是説,除了宗教信仰之外,還有其他(世俗)信仰。
既然如此,人類的信仰就不可能是單一的,將信仰分成不同層面很有必要。由於政治信仰、民族信仰和宗教信仰的相混淆,及其被放在同一層面來對待,使許多原本十分簡單的事情變得極為複雜,本來不應敏感的問題變得極為敏感。特別是把政治信仰與宗教信仰混同一體,引起了許多問題,出現了不少本來就不必要的紛爭與衝突。目前中國的信仰理解實際上已經走到了這一臨界點,其同一層面的認知使宗教問題陷入僵局,無法擺脫其政治及意識形態包袱而輕裝上陣。若能將之還原到其本屬層面,問題則迎刃而解,宗教的社會作用與功能也就能得到最好的運用和發揮。
責任編輯:清淨有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