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禮樂教化,他的身教、言教,感化眾多學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記》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老師是倫理道德、知識、價值觀念的傳授者,教人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是道德的表率,尊師才能重教。古人尊師敬師的事跡不勝枚舉,以下舉個例子。
子游重師道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系春秋時孔子為數多達三千人的弟子群中唯一的江南學生。孔子一生以傳承傳統文化命脈為己任、弘揚道義匡世濟人,周遊列國,歷盡艱辛,即使身處逆境也矢志不渝。
子游自幼仰慕聖賢之道,二十二歲時從吳地不遠千里前來魯國拜師,時年六十七歲的孔子高興地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子游果然不負師望,學成後南歸,「道啟東南」,傳播中原文化,為江南文化的繁榮、民風的教化做出了貢獻。
子遊學習勤奮,在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教誨下,首先專心致志地攻讀了《詩》、《禮》之學,不久成為「孔門十哲」之一。他對忠、孝、仁、義的理解不斷深化,日臻完善,在刻苦鑽研的同時,躬身力行,在不同場合、不同事情中都盡力學以致用;在遇有疑惑不解時,總能勤學多問,學業不斷精進,孔子稱讚他:「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給則豫,當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一次,子游跟隨孔子去祭祀,儀式結束後,兩人走到宗廟外面高大的建築物旁邊。孔子仰天長嘆,子游忙問何故,孔子說:「我沒有趕上古時大道昌明的時代,可心裏總是很嚮往啊!」孔子向子游描述了他心中理想社會的美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些話給子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子游實踐孔子理想,以「禮樂」治城
不久,子游在魯國任武城邑令,在任上,他時刻不忘孔子的教誨,以「仁愛」治理武城,深得百姓的愛戴。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們來到武城,聽到城中處處有彈奏琴瑟、演唱詩歌的聲音,於是笑著對迎接他的子遊說:「治理縣城也用禮樂教化嗎?」子游恭敬地回答:「您給我們講過‘君子學道則愛人’,我既然跟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把它應用在實踐中。」孔子聽了甚為嘉許。
子游倡辦教育,以樂化民,使德入民心,民風淳厚,武城得到大治,史稱「武城弦歌」,成為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典範之一。此後,「弦歌之聲」在當地久久相傳,百姓安居樂業,人才輩出。
孔子還問子遊說:「你在這裡見到什麼人才嗎?」子游回答:「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做事從不走小路捷徑投機取巧,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裡來。」稱讚澹臺滅明公正無私,品行端正,不阿諛上司。後來澹臺滅明亦成為孔子著名弟子。
子游視師志為己志,弘道濟世並倡導「禮樂」之風。孔子去世後,子游又與同門仲弓、子夏等一起編定了《論語》的初稿本,及時地為「述而不作」的恩師,記錄下了其言論、學說、思想、事跡。他後來辭官到東海之濱開設學館,教人育才,海隅處處可聞禮樂之聲!他在楚地講學時,傳播道德理念,宣傳孔子倡導的禮樂之儀,帶領隨從學生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雅樂──《韶樂》(古有「《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之說),人們聽之皆受到感化。
子游東歸後,《韶樂》之聲在當地仍然「繞樑三日而不絕」,後人傳頌,影響深遠。(選自《論語》《禮記》《史記》)
責任編輯:飄蓬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