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被視為開元盛世最後忠直、清明的宰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相者,原為輔助之義,後引申為輔助國君,管理國家政事者稱為相。何謂賢相?或曰,在相位之治世名臣者;或據《荀子.富國》云:「若天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凶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餧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中國數千年來,朝代更迭,賢相輩出。
張九齡(西元678∼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壽,諡「文獻」,唐朝韶州曲江(今韶關)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
張九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擔任宰相的嶺南人,有「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稱。作為唐代開元賢相,他為政遠見卓識,為人忠耿率直,被譽「曲江風度」,遺風惠及後世。同時,作為一代文宗,張九齡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
遠見卓識的開元賢相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左補闕等職。
開元十九年(西元731年),唐玄宗召張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但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上書唐玄宗李隆基,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扶持農桑,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征徭;重視地方官人選,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不循資歷,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提出恢復府兵制,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制權,並覺察到安祿山的野心,提請唐玄宗處置。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張九齡都積極推行務實,並且具有遠見的改革。
在主理朝政時,張九齡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斥退使者,據理力爭,從而平息宮廷內亂,穩定政局。
正直的宰相
雖然才德過人,但是張九齡這個宰相卻當得異常艱難。原因是當時承平已久,唐玄宗沉湎酒色、怠於政事。張九齡又是個極為正直的宰相,事無鉅細均據理力爭,與被小人包圍的唐玄宗形成衝突。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姦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但是,張九齡的正直敢言多次惹怒玄宗,再加上李林甫的有意陷害,玄宗終於疏遠了他。
唐玄宗曾欲以範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張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又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史書上說張九齡「尚直」,敢於堅持正義主張,不因個人私利,也不因屈於權威而改變主張。從張九齡一生行事來看,他的確具有這種品格。
張九齡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西元740年),張九齡病逝於韶州曲江。
文采過人詩意超逸
張九齡為相時期的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和維護「開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轉衰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安祿山聯合心腹史思明等公然叛國,強大的唐朝自此進入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逐漸走向衰落。唐玄宗倉惶逃往四川,終於想起了賢相張九齡是何等忠直,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不禁老淚縱橫,寫下一聯追憶並懺悔:「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唐玄宗派使者去張九齡的故鄉韶州祭奠他,並厚賞了他家人。此時距離張九齡去世已經有十五年了,可見張九齡英明有決斷,先知先覺,做出了正確的政治預測。
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張九齡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等都作有頌揚他的詩篇。作為一位在詩歌方面成就頗高的詩人,張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獨具「雅正沖淡」之韻。在唐代詩歌中,他上承陳子昂,下啟孟浩然、王維、李白,首倡山水田園派。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詩句可謂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張九齡可謂是以其豐沛的詩文、正直的人性、超群的鑒識、為官的清廉立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