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4月21日訊】多哈會議無疾而終,沙特等歐佩克成員國和俄羅斯等產油大國希望通過控制產量提升價格,這種算盤注定打不響,去年底和今年初如松多次說到這一問題的本質。
產油國本希望用價格將頁岩油驅逐出市場,按成本計算也是完全可能的,頁岩油的成本在20美元以上(平均在40美元左右),而很多產油國的原油生產成本在10美元左右,從生產成本上看,產油國完全有能力摧毀頁岩油企業。可是,對於產油國來說,既有一個產油的生產成本,還有一個國家可承受的成本,如果到了將頁岩油大規模剿滅的價格,他們的國家財政很可能已經破產了!望著生產成本的價格優勢,卻是可望而不可及,因為這些產油國的財政會先行破產。
多哈會議未達成任何有價值的協議,自然不必說。即便達成協議就有意義嗎?一樣是值得懷疑的!如松在以前,多次質疑過這種騙子之間是否會出現具有實際意義的合同,緣於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和很多產油國,在歷史上都是視信用為無物的國家,在自身強大的財政壓力下(委內瑞拉的財政已經破產,俄羅斯走在破產的路上,還有巴西等),希望他們嚴格遵守協議,幾乎是天方夜譚。2月,俄羅斯和沙特牽頭,委內瑞拉和卡達附和,搞了一個凍產協議,沒過幾天卡達就反悔了,沙特和俄羅斯呢?數據顯示,俄羅斯3月原油產量為1091.2萬桶/日,年率上升2.1%,月率上升0.1%。數據還顯示,俄羅斯3月原油出口為558.7萬桶/日,年率上升10.3%,月率上升3.2%,從這個數據來看,期望普京遵守合同,不靠譜,期望俄羅斯尊重合同,永遠不靠譜。再看沙特,該國3月原油日均產量1029萬桶,創30年最高。歐佩克3月月度報告還顯示,歐佩克國家3月總產量為每日3079萬桶,較2月增加81.18萬桶/日,主要由於沙特、伊拉克原油產量增加。沙特和伊拉克,與俄羅斯是一丘之貉。
和這些國家談合同、講信用,基本等於對牛彈琴。
在紐約原油價格處於40美元以上的位置,未來所有的意欲保護油價的限產動議很可能都是徒勞的,這是為什麼呢?
頁岩油的成本基本上在40美元附近,如果產油國真的達成實質性的、強制性的減產措施,使得油價回升,頁岩油的產量就會增加,市場份額就會擴大;相反,因為產油國的限產,市場份額就會下降。雖然價格回升有助於產油國財政收入增長,但市場份額下降的情形下,這些產油國的財政收入增長的幅度有限,源於頁岩油會增加產量,抑制價格的上升幅度,產油國的限產措施,相當於給頁岩油當「雷鋒」,估計普京等人沒有這麼高的思想境界。
產油國限產,還會給另外一個國家當雷鋒。伊朗明確表態,不參與限產。經過石油禁運之後的伊朗,產量正處於恢復期。如果產油國限產保價,相當於伊朗搭上了便車,而伊朗搭便車的結果是原油市場供過於求的局面難以改變,價格上漲的幅度再次受到制約,產油國改善財政收支的努力再次遭受挫折,普京等人估計不願意當冤大頭。
因為頁岩油和伊朗的存在,讓產油國限產對對自身財政的改善幅度受限,但會帶來一個巨大的風險。IMF已經在一年內四次調低了全球經濟增速,意味著全球的能源需求增速在下降;隨著各種新能源的推進,原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的需求比例在下降,兩方面因素制約著原油需求的增長。如果產油國認真執行限產,而伊朗和北美的頁岩油增產,未來很可能出現全球原油總需求的下滑,那時,國際油價將出現更大的危機,產油國的財政會遭受更大的打擊,最終的局面很可能是產油國的限產協議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埋葬自身的財政,產油國不敢面對這樣的局面。
所以,無論沙特還是俄羅斯,在2月的限產協議之後,馬上將協議丟進廢紙簍,繼續增產,這就是緣由。
國際原油市場,必須以時間換取空間,這也是如松多次說到油價將很長時間低迷的原因。沙特、俄羅斯必須與伊朗一起增產,這有利於油價自我平衡的實現。在40美元以下不斷徘徊,必定有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的高成本原油生產設施退出市場,減少產量,降低原油的國際供給;同時,寄望於全球經濟不出現大的危機,可以實現平穩復甦,最終帶動需求的增長。當庫存消耗到一定程度之後,供需實現平衡,油價才具有趨勢性上升的動力。
但是,產油國的財政可以承載的住這種油價長時間低迷嗎?他們只能寄望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要下滑的太快,寄望於中國的資產價格泡沫不要破裂;寄望於印度的經濟增速可以持續。
可是,頁岩油和傳統的油井是截然不同的生產方式,後者的生產成本是相對穩定的,而前者卻緊密依賴技術進步,在此油價低迷的時期,頁岩油生產商一定在想方設法降低生產成本,從過去數年來看,他們的削減成本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如果頁岩油的生產成本繼續下降,對於產油國不吝於當頭一棒!
世界經濟無論從何角度來看,都不可能風平浪靜,平穩復甦的期望並不大,如果出現了問題,產油國只能坐在油井口哭泣。
委內瑞拉已經破產了,巴西、俄羅斯、奈及利亞等都岌岌可危,在低油價的道路上每行走一天,都讓他們膽戰心驚。時間就是這些國家的枷鎖,都在破產之路上狂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