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慧澤也。「滴水之恩, 湧泉相報。」其句原為民間的俗語,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朱子家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德報恩。知恩圖報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
銜環結草,以德報恩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沒有生過孩子的愛妾名叫嬖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的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餵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三德與五知
人生有「三德」:一要有知恩圖報之德;二要有助人為樂之德;三要有與人為善之德。人生還有五知,「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知恩,就是知道天地君親師友的恩惠,知恩必報,不作忘恩負義之人;
知道,就是懂得天理大道,敬信神明,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知命,就是知道命理,安分守己,不妄求非分;
知足,就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
知幸,就是知道什麼是人生之大幸:正直為人,不負此生。
五知堂出自《宋史.任布傳》,任布是河南人,後唐宰相圜的四世孫。力學,家貧,曾經跟人借書來讀,後來進士及第。任布密切關注國家的邊境防禦,他曾上書陳述河北的戰略利害關係並請求保持戒備,後來契丹果然發兵澶淵,他也因此受到真宗關注。任布曾經在富順監管鹽井,當時井鹽產量降低,課稅卻沒有減少,有的甚至賣子賣孫也無法交足稅款,他上奏廢除了鹽稅。任布被召為三司度支副使,奉使契丹。回來後被拜為右諫議大夫、知真定府。想檢查河北兵,任布說:「契丹、西夏方窺伺中國,備未可弛也。」任布從政「純約自守」,退休後在洛陽蓋了一座「五知堂」,叫做:「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任布死後,贈太子太傅,謚號恭惠。任布的兒子也地位顯達,性格恬遠,崇尚釋氏佛學,歷官為司,封郎中。